摘要:1937年仗打起来后,黄埔军校那帮“天子门生”,按理说都该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上了战场就得玩命。
军法这东西,有时候就像个算盘,怎么拨,全看握着算盘的那只手。
1937年仗打起来后,黄埔军校那帮“天子门生”,按理说都该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上了战场就得玩命。
可怪就怪在,同样是临阵脱逃,丢下部队自己先跑,最后脑袋还在不在脖子上,结果却大不一样。
有人屁事没有,回头还升了官;有人呢,就被拉出去“正法”,给大伙儿当个教训。
这中间的道道,比战场上的沟壑还深。
这事得从胡宗南说起。
1938年打武汉会战,几十万国军弟兄在正面跟日本人死磕。
胡宗南的第17军团,任务是在后头稳住阵脚,保护大部队的侧翼。
结果呢,鬼子一支千把人的骑兵绕过来骚扰了一下,这位手握重兵的军团长,连招呼都不打一声,直接下令开溜,一口气从河南信阳跑回了陕西。
他这一跑,可把前头的人坑苦了。
他的同学宋希濂带着精锐的第71军,正在信阳东边打得血肉横飞,突然发现旁边空了,后路眼看就要被抄。
整个武汉会战的防线,因为他这一跑,提前散了架。
按军法,这叫“战区司令官委弃其防地”,够枪毙好几回了。
可蒋介石那边呢?
没动静。
不但没处罚,没过多久,还让胡宗南当了集团军总司令,坐镇西北,成了看管延安的“西北王”。
为什么?
胡宗南打仗的本事,在黄埔一期里真排不上号,但他有个别人比不了的长处——他特别懂蒋介石的心思。
蒋介石嘴上喊着抗日,心里头更惦记的是“安内”。
胡宗南这一跑,虽然在军事上是个大窟窿,但在政治上,他恰好跑到了一个监视陕甘宁边区的绝佳位置。
他不是不懂军事,他是太懂政治了。
对蒋介石来说,一个能替他看住心腹大患的“贴心人”,比一个只会在前线打胜仗的猛将,有时候价值更大。
战场上的罪,可以用政治上的功来抵。
再说说那个孙元良将军,人送外号“飞将军”,不是夸他打仗勇猛,是说他跑得快。
这习惯不是抗战才有的。
早在1926年北伐打南昌,他当团长,孙传芳的部队半夜摸过来,他第一个不见了人影,害得整个团差点被端了。
当时群情激愤,蒋介石下了命令要“军法从事”,结果转头就把他秘密送到日本去念书了,说是“深造”。
到了1937年守南京,他已经是第72军军长了。
仗打到最紧要的关头,他把自己最能打的第88师扔在阵地上,一个人跑到下关码头想坐船过江。
要不是负责督战的宋希濂正好撞见,把他给堵了回去,他早就没影了。
就算被逼回城里,他也没回部队,反倒找了个地方躲了起来,搞得88师没人指挥,伤亡极其惨重。
战后,活下来的官兵联名写信,要求枪毙孙元良。
结果呢?
蒋介石又一次把他放过了。
这回不光是黄埔一期的情面了,更要命的是孙元良的叔叔,是四川实力派将领孙震。
抗战那会儿,四川是全国的大后方,钱粮兵员都从那儿出,川军是蒋介石必须拉拢的力量。
杀了孙元良,就等于得罪了整个孙震派系,这笔账,蒋介石算得门儿清。
孙元良这条命,拴着的是四川的稳定,这个分量,比军法重多了。
还有两个人,黄杰和李延年(字吉甫),他们俩的保命符,是一段陈年旧事。
1928年在济南,蒋介石被日本人围困,差点没跑出来,就是黄杰、李延年这几个护卫拼死给保出来的。
这份“救驾”的功劳,蒋介石一直记在心里。
后来打兰封会战,国军布了个大口袋,就等日本的土肥原师团钻进来。
黄杰的任务是守住归德(现在的商丘),把口子扎死。
结果他一枪不放就跑了,整个计划泡汤。
为了堵住日本人,蒋介石最后只能下令扒开花园口黄河大堤,淹了河南、安徽、江苏几千万老百姓。
这责任,黄杰跑不了。
李延年也一样,从武汉到桂南,一跑再跑,杜聿明的第5军好不容易打下的阵地,他转手就送给了日本人。
气得蒋介石直接撤了他手下那个师的番号。
可最后呢,这俩人都只是暂时撤职,风头一过,官复原职。
那份“救驾”的旧恩,加上李延年背后有陈诚“土木系”这个大山头罩着,军法拿他们也没办法。
当然,不是所有逃跑的都有这种好运气。
天平总有失衡的时候,没东西压秤的那一头,就得掉下去。
兰封会战总得有人负责,桂永清是总指挥,他也跑了。
可桂永清是德国留学回来的,老婆是何应钦的侄女,这种人动不得。
那怎么办?
就把他手下的88师师长龙慕寒拎了出来。
龙慕寒也跑了,但他没背景,没靠山,他的命,就成了保全桂永清的代价。
还有个叫薛蔚英的,马当战役,让他带部队去增援,三十公里的路,他磨磨蹭蹭走了三天,理由是怕日本飞机轰炸,得走小路。
这种贻误战机的行为,搁哪儿都是死罪。
但这背后还有旧账。
据说早年在“围剿”红军的时候,他跟后来成了元帅的徐向前私交不错,蒋介石一直怀疑他“通共”。
新账旧账一起算,又没人替他说话,这条命自然就保不住了。
死得最不值的是陈牧农。
1944年,他守广西全州,那地方是战略要地,存着堆积如山的物资。
日本人三面围过来,战区司令张发奎让他看着办,顶不住就等命令撤。
可陈牧农仗着自己是黄埔生,能直接跟蒋介石通电话,眼看情况不妙,就直接给蒋介石要了一道可以撤退的“密令”。
问题出在哪呢?
他不仅提前跑了,让所有物资一把火烧光,事后张发奎追究责任,他还把蒋介石的“密令”拿出来当挡箭牌。
这一下,就把蒋介石指挥混乱、朝令夕改的家底给掀了。
他不懂得替大人物遮丑的规矩,以为手里有理,却不知道这理正好戳了给理的人的痛处。
孙元良后来去了台湾,开办针织厂,活到103岁。
而那个替桂永清顶罪的龙慕寒,在1938年6月被枪决于武汉,时年39岁。
参考资料:
杨天石. 《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 华文出版社. 2010.
何兆武. 《历史的本色:晚近文史说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本文旨在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旋律,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
来源:煮茶论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