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高发人群曝光!身体出现这4个信号,别再忽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19:46 1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本文1868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我怎么会得艾滋呢?”

35岁的张先生坐在诊室里,满脸茫然。他平时没觉得身体有什么大问题,就是最近老是感冒、拉肚子,体重也掉了好几斤。原本以为只是天气变化,结果一查,竟然是HIV阳性。

“我也没乱来啊,就是年轻时候有过几次无保护的性行为……那都好几年了。”

医生叹了口气:“艾滋潜伏期可以长达10年,很多人等到症状明显才发现,已经进入免疫崩溃期了。”

在大众印象中,艾滋病似乎离普通人很远。但现实是,这个病毒并没有“挑人”,只要暴露在高危行为中,谁都有可能中招。

根据国家疾控局2023年发布的数据,截至当年底,全国报告现存活HIV/AIDS感染者约132万人,全年新增报告感染者约6.5万人。

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去十年间,我国报告的性传播感染比例从近50%上升到95%以上,异性传播已成主流。也就是说,感染艾滋的人群,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认知中的“高危群体”。

特别是在青中年人群中,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25~45岁年龄段,已成为感染的主力军。

而且,随着社交方式的变化,不少年轻人通过陌生交友软件结识伴侣,却缺乏基本的性健康防护意识。很多感染者在确诊时,连HIV是什么都没弄清楚。

艾滋不是“天选之病”,它的传播途径早已被科学明确。主要有三种: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在我国,超九成的感染都是通过性行为传播。

以下几类人群感染风险更高:

有多个性伴侣或频繁更换伴侣者

从不使用安全套进行性行为者

男男性行为人群

曾接受不明血源输血或非法注射者

静脉吸毒共用针具者

这些行为并不一定立刻导致感染,但只要一次暴露,就存在风险。一旦感染,病毒可在体内“潜伏”数年甚至十年,等到症状明显时,常常已进入艾滋病期。

很多人感染艾滋后早期没有任何不适,等到免疫系统被病毒逐步破坏,身体才开始“亮红灯”。以下4种症状,是HIV感染者常见的“前兆”,一旦出现,建议尽快筛查:

1. 经常感冒、反复发烧

普通感冒一两周就能好,但如果你频繁感冒、低烧不断,甚至用药效果也不明显,很可能是免疫系统被破坏,已经无法有效应对病毒。

2.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

研究表明,HIV感染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体重下降超过10%是典型征兆之一。尤其是没有改变饮食和运动习惯的情况下,体重突然掉得很快,需警惕病毒引起的慢性消耗。

3. 持续性腹泻或淋巴结肿大

HIV攻击的不只是免疫细胞,也可能造成消化系统紊乱,出现长时间腹泻、恶心。如果同时伴有颈部、腋下、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持续数周甚至数月不退,更要警惕。

4. 皮肤频繁感染、口腔白斑

艾滋病病毒会导致皮肤和黏膜抵抗力减弱,出现反复皮疹、真菌感染、带状疱疹等问题。有些人还会在舌头或口腔内壁出现白色斑块,这些都是免疫低下的表现。

这些症状并非HIV特有,但如果你属于高风险暴露人群,又出现这些问题,尽早检测是最稳妥的处理方式。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专家指出,HIV目前尚无治愈方法,但它是可以预防的。只要做好下面这几件事,大多数感染都可避免:

1. 正确使用安全套

不论男女、不论性取向,只要有性行为,就应使用合格的安全套。这是目前最有效、最简单的预防方式之一。

2. 拒绝共用针具、洁身自好

静脉吸毒、非法纹身、非正规场所采耳穿耳等,都存在血液传播风险。一定选择正规机构,避免使用不洁器具。

3. 主动检测,不讳疾忌医

国家疾控部门鼓励主动检测,尤其是有高风险性行为史者。现在很多城市设有匿名自助检测点,检测过程全程保密、免费。

4. 接受暴露后预防(PEP)治疗

如果不慎发生高危接触,在72小时内及时到医院接受PEP抗病毒治疗,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越早启动,效果越好。

5. 正确认识艾滋病,消除偏见

HIV不会通过握手、共餐、咳嗽传播。对感染者的污名化和歧视,只会阻碍防控工作。每个人都应具备基本的防艾常识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写在最后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离我很远”,但数据显示,HIV感染正在悄悄逼近普通人群。它不再是某些“特定人群”的问题,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视的公共卫生课题。

别等症状出现再后悔,别等确诊那天才警觉。保护自己,也是在保护家人。

愿这篇文章,能帮你更早认清风险,更好保护自己。

参考资料: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2023年我国艾滋病疫情通报》

《中国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2022)》,国家卫健委

《艾滋病防治知识问答》,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来源:老年病科安医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