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古代的鹿肉,皇帝甚至生喝鹿血,为啥现在很少有人吃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9:45 1

摘要:是“帮助”人类进化的关键动物,考古学家在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遗址中,就发现了鹿的遗骨和化石。

《诗经》中的“呦呦鹿鸣”,多美啊,可古人吃起来这种可爱动物来,可毫不手软。

鹿,是“帮助”人类进化的关键动物,考古学家在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遗址中,就发现了鹿的遗骨和化石。

商周时期鹿肉升级为“贵族专属”,做成“鹿臡”一样的肉酱来宴客。

野外的鹿通过狩猎,终归是满足不了贵族需求的。于是从汉代到唐代,就已经出现很多人工养鹿的记载。

汉朝的上林苑、唐朝的皇家禁苑中都饲养了大量鹿群,在电视里也经常看到,一群人陪着皇帝狩猎取乐。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的出现,更是把鹿拔高了几个档次。

他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明确记载,鹿肉、鹿茸、鹿血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称其能“补中、益气力、强五脏”。

此后,鹿不仅是文化上的祥瑞,也是身体上的“大补之物”。

宋代之后饮食文化已经很丰富了,民间开始出现鹿肉,《东京梦华录》记载汴梁、临安的集市上已有鹿脯出售。

这一切到清代达到巅峰!女真人出身的清朝皇室,吃鹿本就是传统。康熙帝在木兰围场还有亲自射杀数百只鹿的纪录。

乾隆更生猛,围猎时直接喝新鲜鹿血,认为能“益壮习劳”。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神奇的一幕:只要身体出现问题,直接生喝鹿血!

咸丰皇帝甚至把鹿血当“饮料”喝,要求地方官定期进贡活鹿。他在避暑山庄病重时还坚持喝,最终因“仓猝不可得”而丧命,可见这玩意也要适可而止啊。

哪怕到现在,鹿也被视为“全身是宝”,别说鹿茸了,哪怕鹿尾、鹿筋、鹿舌、鹿鞭也都是好东西。

古人“食药同源”的理念,从皇室到民间都深信不疑,尤其是一个传说:喝了全身发热,有些人还脸部通红。人呐大家都懂,只要和“壮那啥”有关联,就十分追捧。

那问题来了,为啥现在很少有人吃鹿肉相关的食品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不能乱吃”,古代人口少野森林多,鹿有充分生长的地方。但如今被人类挤压生存空间,野生鹿的成了稀缺资源。

像东北“傻狍子”(鹿科、狍属)这种,因为生活在寒冷地区,尚有喘息的余地。其他很多地方的野生鹿都是重点保护动物了,比如野生梅花鹿是一级,敢猎杀就“牢底坐穿”。

那么想吃,就只能人工养殖!

但成本很高,我查了一下资料,3岁成年、体重两百多斤的梅花鹿,单价一般在八千到1.5万元(应该是品种不同)左右。

图源“吉林日报”

同样重量的活牛,招标的价格一公斤才26块多,你想想这差了多少?注意这里说的不是市场价。

建养殖场是一大笔开支,还要平地、背风、阳光充足,远离化工厂和噪音源。围栏至少两三米高,因为鹿都是跳高小能手。

公鹿经常打架,母鹿繁殖能力也有限,一年基本只能生一胎,幼鹿还容易夭折。

结果就是最后运到市场上的时候,普通人也大多处于买不起的状态了。

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新鲜的鹿腿肉基本都要60元一斤起步。但根据网友的反馈,肉其实并没有古人说的那样“嫩鲜”,反而又老又韧腥味重,估计不是烹饪高手还真做不出来好吃。

但普通人买一斤鹿肉的钱,可以买好几斤其他肉了,味道还更好,怎么选很明显!

肉其实是最便宜的,优质鹿茸每斤可卖到两千至一万元,还非常难买到。因为鹿茸一年可割两次,杀了就没了。

其他部位基本都比肉贵得多,很多人倒是想尝鲜,但钱包不支持啊。

英国市场直接卖野生鹿 图源网络

在高端餐饮和药膳领域,鹿仍有一席之地,这就仁者见仁了,毕竟有几千年的文化加持。

其实现代人的营养丰富,食物来源更多,倒也不像古人那样过度追捧。

但鹿确实是很多人心目中的“大补之物”,也是花更大代价才能品尝的“传说级食材”。

来源:收藏大视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