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人们,先给你们说个真事儿。广州珠江新城有位业主,去年还挂着 500 万的房子,前阵子 331 万就卖了,整整少了 169 万。更扎心的是深圳有位业主,2022 年花 800 万买的房,现在挂 400 万都没人问津,中介天天催他再降 10 万。
家人们,先给你们说个真事儿。广州珠江新城有位业主,去年还挂着 500 万的房子,前阵子 331 万就卖了,整整少了 169 万。更扎心的是深圳有位业主,2022 年花 800 万买的房,现在挂 400 万都没人问津,中介天天催他再降 10 万。
但诡异的是啥?这些业主的月供一分没多,房子还是那个能遮风挡雨的窝,甚至现在换房成本还低了 —— 毕竟想买的房子也降价了。按说啥实质变化都没有,可为啥好多人饭都吃不下?答案特简单:房产证上的数变了,从 500 万变成 300 多万,就这么个数字游戏,把人逼得心态崩了。
这事儿不是个例,现在全国二手房挂牌量都突破 730 万套了,消化完得 5 年。北京新增房源同比涨 33%,深圳直接飙了 94%,南京取消限售那天,挂牌量一天涨了 3 倍多。说白了,现在不是 “谁的房子跌了”,是 “大部分房子都在跌”,只不过有人跌得多有人跌得少。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为啥就一个数字能搅得人坐立难安?
首先得说人性这东西太有意思。行为经济学里有个 “损失厌恶” 理论,说人丢 100 块的疼,比捡 100 块的开心要强烈 2.75 倍。你当年买 500 万的房,心里默认这是 “存款”,现在变 300 万,就像平白丢了 169 万。广州天河公园有位业主更惨,3 年前花 600 万买房,现在 380 万卖了,连本带利亏近 300 万,换谁能淡定?
更坑的是 “锚定效应”。你总拿当年的最高价当参照物,就像有人 2022 年买牛奶厂板块的房,单价 9 万多,现在中介说能卖 5 万都不错了,她肯定觉得亏到姥姥家。可咱换个角度想,2017 年这地方开盘价也就 4 万多,现在卖 5 万其实没亏,但没人会这么算 —— 大家只记着最高点的那个数字。
还有就是过去 20 年把房子捧得太神了。中国家庭 77% 的资产都在房子上,比美国高了一倍还多。以前见面问 “你家房子涨多少了”,跟问 “你工资多少” 一样普遍。突然有天没人问涨了,开始问 “你降了多少”,这种心理落差能把人砸懵。就像东北证券付鹏说的,房价跌了,中产阶级连 40 块的咖啡都不敢喝了,改喝 8 块买一送一的,这不是没钱,是心里的 “财富安全感” 没了。
最要命的是从众恐慌。现在打开抖音,“断供潮”“房价腰斩” 的话题都 10 亿次播放了。你本来觉得自己房子跌点没事,可刷到十个八个业主哭诉的视频,再听中介说 “隔壁小区又降了 20 万”,能不慌吗?上海有位业主存了十几段中介压价的录音,人家先骂你房子不好,再编个低价成交的假消息,最后催你 “再不卖就砸手里了”,这种套路一洗脑,心态再好也扛不住。
这股心态恐慌已经开始发酵出连锁反应了。最直接的就是消费躺平,去年居民储蓄率飙到 38%,大家宁愿把钱存银行,也不敢买家电、不敢旅游 —— 毕竟房子这 “大头” 缩水了,谁还敢乱花钱?
市场那边更乱,陷入 “降价螺旋” 的死循环:业主降价卖,买家觉得还能再降,就等着;买家越等,业主越得降价。北京的房子平均要调价 4 次才能卖出去,成交价比挂牌价低 23%-28%。更讽刺的是,广州一季度二手房成交量涨了 26%,但全是 “以价换量”,越秀区的老房子都跌回 2017 年的价了,等于这八年白折腾。
还有个隐形影响:大家对 “房子” 的信任崩了。以前觉得买房是稳赚不赔的买卖,现在恒大暴雷的烂尾楼还没解决,又看着自己的房子天天贬值,谁还敢信房产是 “安全资产”?深圳有些地方租售比都跌破 1:800 了,意思是租出去 800 年才能回本,这时候谁还把房子当投资?
说到这儿,我想跟大家掰扯个实在理儿:你慌的根本不是房子跌了,是过去的 “财富幻觉” 碎了。
20 年里,我们把房子活生生从 “住的地方” 变成了 “造钱的机器”。有人凑六个钱包买房,不是为了住得舒服,是盼着明年涨 50 万;有人背着 30 年房贷还美滋滋,觉得 “房贷是资产,工资是收入”。可现在潮水退了才看清:房子就是一堆钢筋水泥,它的本职是遮风挡雨,不是给你印钞票的。
你看那些心态稳的人,要么是早年全款买房的,要么是纯粹为了自住的。我认识位业主阿姨,2015 年在白云买的房,现在市值跌了 40 万,但她该跳广场舞跳广场舞,该买菜买菜。问她不急吗?她说 “我又不卖,跌多少跟我有啥关系?月供早习惯了,房子住着舒服就行。”
其实这次房价回调,本质是市场在 “祛魅”—— 把房子的金融泡沫挤掉,让它回到居住本质。以前一线城市核心区的房子,动不动就溢价两三百万,那钱买的不是地段,是 “房价永远涨” 的信仰。现在信仰没了,价格自然得往实在了走。
新加坡的组屋模式早说明了:当房子只用来住,价格跟收入比稳定在 5 倍以内,没人会为市值涨跌焦虑。咱们以前走偏了,把房子当成了阶层跳板、财富密码,现在不过是回到正轨而已。
最后想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房子没塌,月供没涨,日子还得过。那些天天盯着市值算亏多少的人,不如看看窗外的阳光,摸摸家里的沙发 —— 这些真实的生活触感,可比房产证上的数字实在多了。楼市的神话破了,但好好过日子的真相还在。
来源:房价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