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台湾是中国的台湾,解决台湾问题是两岸中国人自己的事“——就在今天,国台办新任发言人彭庆恩的这番话,道出了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
“台湾是中国的台湾,解决台湾问题是两岸中国人自己的事“——就在今天,国台办新任发言人彭庆恩的这番话,道出了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心声。
▲国台办新任发言人彭庆恩
央视新闻、新华社近期也接连发文阐述统一后台湾将迎来诸多利好!而在这些掷地有声的表达之外,还有一缕跨越海峡的茶香,始终默默联结着两岸人心。
摊开中国地图,福建与台湾,宛如两片舒展的茶叶,一西一东依偎在海峡的两侧……于两岸而言,茶,不仅是简单的饮品,更是承载着闽台两地人民情感的重要纽带。
▲台湾梨山乌龙
当两岸话题持续牵动人心,我们不妨循着这一缕相似的茶香,探寻一片茶叶如何跨越海峡、见证两岸同根同源的百年羁绊~
台湾茶的福建基因
一湾海峡隔绝不了闽台两地的茶缘,而要追溯那一缕穿越海峡的茶香,必然绕不开一个核心事实——台湾茶叶的“根”,始终深植于福建的武夷山。
作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祥地,福建不仅孕育出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四大茶类,更以“茶种+技艺”的双轨输出,成为台湾茶业的“源头活水”。
▲武夷山茶园
清末民初的《台湾通史》记载道:“嘉庆时,有柯朝者,归自福建,始以武夷之茶,植于鱼桀鱼坑,发育甚佳。既以茶子二斗播之,收成亦丰,遂相传植。”
寥寥数语,点明了清嘉庆年间先民将从福建武夷山带回来的珍贵茶种、成功移植于“鱼桀鱼坑”(今台北县瑞芳地区),武夷茶自此在台湾生根。
▲台湾梨山茶园
1997年,台湾学者阮逸明在《台湾茶业研究彙报》中也精确指出:“台湾现今供制造包种茶、乌龙茶等优良地方品种,是先民由福建带来之闽茶品种。”
而阮逸明不仅记录了闽茶入台,还印证了“技艺同源”——“早期制茶技术亦由福建制茶师父来台传授,因此台湾产制包种茶、乌龙茶之技术乃源自福建。”
▲台湾包种茶
时至今日,台湾名茶之一的“包种茶”始终带着安溪乌龙茶的清香印记,其是由福建泉州府安溪县西坪人王义程引入家乡的乌龙茶制作技术创制而成。
彼时,为了防止茶香外溢,王义程将制成的茶叶按“四两”为单位,包成长方形的四方纸包,并在包装盖上茶名及自家行号印章,“包种”之名由此而来。
冻顶乌龙的传奇故事
要寻觅闽台茶缘最鲜活的“见证者”,那必定是在台湾乌龙中赫赫有名的“冻顶乌龙”,这款茶的故事从产地到品种,都与福建紧紧相连!
冻顶乌龙主产于台湾南投县鹿谷乡,海拔介于700至1200米之间,境内的“冻顶山”终年云雾缭绕,气候适宜、土壤肥沃,为茶树提供了绝佳的生长条件。
而支撑起冻顶乌龙独特风味的,正是源自福建武夷山的“青心乌龙”——清咸丰年间(彼时台湾仍隶属于福建),鹿谷乡的士子林凤池远赴福建参加科举。
▲冻顶乌龙茶汤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凤池成功考取举人、衣锦还乡时特意从武夷山一带引进了36株青心乌龙茶苗。遗憾的是,长途跋涉与环境变化让多数茶苗未能存活。
最终仅有12株青心乌龙茶苗在冻顶山上成功移栽,逐渐繁衍出成片的茶园,更在一代代制茶人的匠心培育下,成就了如今享誉两岸的冻顶乌龙茶。
▲冻顶乌龙干茶
正是这一次又一次的“茶缘传递”,让源自福建的优良茶种与精湛的制茶技艺在台湾落地、生根,为日后台湾茶业的崛起筑牢了根基。
两岸茶缘的当代交响
若说历史上的“茶种跨海”、“技艺传承”是闽台茶缘的奠基石,那如今两岸在茶业标准共建、产业深度协作上的探索,则是这份茶缘的“当代交响”。
2020年,由闽台首次共同制定的《台式乌龙茶》、《台式乌龙茶加工技术规范》 国家标准发布,标志着两岸茶缘从“历史传承”走向“当代协同”的重要跨越。
▲位于漳平台湾农民创业园核心区永福镇的永福台品樱花茶园
这两份标准让闽台茶业的“同根同源”,从文化认同落到了产业实践的实处,而如今遍布福建的“台湾农业企业”也见证了两岸茶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据相关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福建已累计吸引730多家台资农业企业,年产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这背后藏着一个个台商扎根福建、与当地茶产业共生共荣的故事……
从福建的茶种、技艺,到台湾的创新、传承,茶,是两岸同根同源的见证——无论海峡相隔多远,那份刻在基因里的文化联结,始终在茶香中代代相传!
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台湾通史》,连横(著);《台湾之茶文化及其科学》,阮逸明(《台湾茶业研究彙报》刊发)等
来源:懂茶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