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牛魔王一心想娶紫霞为妻,又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孙悟空,但是此时孙悟空的心里只有白晶晶。
话太多会怎么样?这让我想起了很久之前的一部经典喜剧电影《大话西游》里的唐僧,
牛魔王一心想娶紫霞为妻,又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孙悟空,但是此时孙悟空的心里只有白晶晶。
气急败坏的牛魔王将唐僧和孙悟空抓了起来,孙悟空十分着急,一心想要救白晶晶,
唐僧看出了孙悟空的迫切,于是想要安慰他,便开口唱起了一首英文歌《only you》,
让本就心烦意乱的孙悟空更加崩溃,而唐僧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打算,还在不停地说教。
后来,唐僧和孙悟空被牛魔王绑在柱子上,由小牛妖看管,小牛妖看不下去话多唐僧对孙悟空的“精神霸凌”,
不耐烦地说:“你说完了吗?没说完说给我听,别烦别人了!”
唐僧转头看向小妖怪,满是关切地说:
“啊,你想要听我说话吗?你想要你就直说呀,你不说我怎么知道,虽然你很有诚意的看着我,
但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听我说话,你真的想要听我说话吗?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听我说话吗……”
唐僧的唠叨不停磨灭了小牛妖对妖生的所有期待,他的眼神由困惑到痛苦,再到极致的绝望,
他转过身去拿起了自己的裤腰带,挂在了栅栏上,用上吊的方式逃离唐僧的精神霸凌。
电影用了一种非常夸张的方式表达话多的可怕,现实生活中话多的人也并不少见,
他们就像唐僧一样并非恶意,但对于周围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
其实话多并不是搞好关系好方法,如果你知道心理学中的沉默效应,就会明白:
和周围人搞好关系的秘诀是跟任何人都不要说太多话,有时候,闭嘴才有奇效。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沉默效应并非一个系统性的学术性词汇,而是一种现象的概括。
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碰到过,那些过度倾诉与不合时宜的话多,
当然大家不会痛苦到像小牛妖一样“自我结束”,对于这种人更多的是远离。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话太多很多时候对别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不管是打断还是不打断,
最后的结局是周围的人都心生不悦,而适度的沉默,闭嘴则是一种智慧。
首先,人天生就有对未知事物的探索欲,对于不认识的人也会如此,一个懂适时沉默的人,就像一本意犹未尽的书本一样时刻吸引着人的目光。
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这是由苏联心理学家发现的一种现象,
人们对于未完成或者中断的某项任务会比已完成的记忆更深刻,那本看了一半没看完的书,
那个了解到一半突然又无法获取信息的人,会深深的让人产生“执念”。
沉默的魅力就在于此,当你透露了一些事物以及其他人兴趣后又中断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好奇,
而为了满足他们的探索欲,他们又会不由自主的向你释放好意,靠近你,
以期能捕捉你的更多信息。反观那些话很多的人,他们通常有着极强的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心理,
渴望与他人交流,渴望让他人理解自己,通过说话引起他人的注意,或者通过说话显示自己的存在感。
本质上来说都是因为内核不稳,别人还没问,就开始全盘托出,不仅丧失神秘感,也容易给人造成无形的压力,并不利于搞好关系。
自我披露互惠性(Self-disclosure reciprocity)理论显示,在社交中,
人们倾向于根据对方自我披露的成都来调节自己的自我分享深度与广度,当你过度的分享自己的一些私事,
或者是无意义的琐事时,大部分人可能无法用合适的方式回应你。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不愿意分享与你自我披露性太强的事(比如最难堪的经历,被人伤害的经历),
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觉得你的分享是一种无效沟通,不仅不存在情绪价值,还浪费时间。
本质上来说,是因为话多会招致他人轻视,过度分享与暴露在部分人眼里是示弱与下位者表现,
这与“人狠话不多”同一个道理,沉默和不解释就是你的边界感的体现。
露出你的边界感在演员周迅的一次新片发布会上,一位记者问了一些不合时宜的问题,想要过度深挖周迅的感情经历,周迅并没有回答该记者的提问,
她毫不避讳地直接看着对方,眼神犀利,满是警告意味,整个过程一言不发就解决了记者的冒犯,
又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假使她礼貌地回应了该记者,或许等来的会是得寸进尺。
有时候,适度的缄默,不跟任何人说太多话,会让他人因你的边界感(Sense of boundaries)更易产生敬意。
当别人想套你话,而你以沉默作回应时,此时的沉默比直接回答问题或者直接反问更具有攻击性,
适度的显露攻击性会让别人感觉到你的边界感,你自然会赢得更多的尊重。
“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默是一种智慧,但对于任何事情都持以沉默态度的话,
那不过是另一种懦弱,便是舍本逐末,所以沉默的运用,需要讲究时机,而非照本宣科。
-The End -
作者-观南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来源:第一心理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