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天是代表团抵台首晚,金马奖评委会主席李行主持招待会。记者请大家用简短的话谈初到感受,前面的人都顺利说完,轮到赵丽蓉时,她稳稳站起身,语气真诚:“真没想到,还能访问台湾宝岛,多亏李行同志……”
1992在台湾的一场记者招待会上,赵丽蓉刚说半句话,全场就笑了起来。
同行的电影代表团成员都悄悄揪着心 —— 这位靠唐山方言和朴实表演圈粉的艺术家,怎么刚到台湾就 “说错话” 了?
那天是代表团抵台首晚,金马奖评委会主席李行主持招待会。记者请大家用简短的话谈初到感受,前面的人都顺利说完,轮到赵丽蓉时,她稳稳站起身,语气真诚:“真没想到,还能访问台湾宝岛,多亏李行同志……”
“同志” 两个字刚落地,底下就传来细碎的笑声,接着越笑越响。
赵丽蓉没慌,反而往前半步,带着点亲切的反问:“笑啥?笑我叫李行‘同志’咧?”
喧闹的会场瞬间静下来。她眼神一正,语气严肃又庄重:“孙总理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这话一出口,先是片刻的安静,随后全场掌声雷动。在场的人看着这位穿着朴素的老人,突然懂了 —— 她的沉着,不是临时应变,是几十年里藏在骨子里的底气。
赵丽蓉的艺术底子,是在戏班子里泡出来的。
1928年她出生时,父亲赵秉忠开着理发店,因手艺好,常接待复盛戏社的演员。后来父亲进戏社做梳头师傅,母亲就常带她去后台。一岁半时,戏社演需要抱孩子的戏,有人提议抱真孩子上台试试,选的就是不哭不闹的她。
那天台下观众都忘了看戏,只顾着议论:“这孩子是真的!从没见过这样演的。”
在戏社长大的她,天天站在侧幕边“偷学”。天寒地冻的冬天,烈日炎炎的夏天,她雷打不动地练功。12岁拜师马金贵,师傅跟她说:“嗓子和身子骨一样,越练越壮实,好嗓子不练,撑不起台面。”
她记着这话,把基本功磨得扎扎实实。后来复盛戏社解散,她跟着老成员跑遍各地演出,再苦也没放弃。
新中国成立后,她进了军委总政解放实验评剧团,还认识了新凤霞。1953 年剧团合并成中国评剧团,排的第一部现代戏《小二黑结婚》,她演三仙姑。这角色被她演活了,全剧组都夸,观众看完也说:“赵丽蓉把三仙姑演透了。”
1963 年,评剧电影《花为媒》《小二黑结婚》火遍全国,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看了戏,评价 “讲明理、通神韵”,还安排在人民大会堂接见演员。新凤霞气喘吁吁跑到赵丽蓉家,那会儿赵丽蓉正在院子里对着墙练嗓子,听见 “毛主席要见咱们”,眼睛先亮了亮,可很快又皱起眉。新凤霞劝她:“这是多大的荣誉啊!” 她却摇头:“凤霞,我还是不去了。我没什么文化,解放后零星学了点,也是‘砍的不如旋的圆’,离了舞台怕说错话,给毛主席添麻烦。你去就代表咱们大家伙,替我问好。”
后来新凤霞在人民大会堂跟毛主席转述这话,毛主席听了点头,连说三声 “好”:“没想到,这个三仙姑还是个谦虚的人!谦虚使人进步嘛!”
她的谦虚里,藏着对艺术的敬畏,也藏着对观众的负责。有厂商找她拍药广告,说钱随便开,她一口拒绝:“假冒伪劣的东西多,我不懂这药,要是让人家受骗,我良心不安。” 不管多少厂商来,她都不松口。
1991 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过年》,导演黄健中急着找女一号,直奔她家。她看了剧本,被故事打动才答应。结果这部戏让她拿下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成了观众眼里的 “影后”。
1993 年陈佩斯找她演《孝子贤孙伺候着》,一开始还怕请不动 —— 听说她对剧本要求严。可她看了剧本,觉得不错就答应了。合作后陈佩斯感慨:“赵丽蓉老师是为艺术而生,我们只能望其项背。”
正是这份对艺术的较真,让她在访台时能稳住阵脚。那次记者会后,代表团去台北、台中等地参观电视台,和台湾电影人交流,偶尔遇到刁难的提问,都顺利化解。赵丽蓉说,这趟访台,是段特殊的回忆。
谁也没想到,退休后她会在春晚迎来另一番事业高峰。1988 年她从剧院退休,编剧石林向春晚导演极力推荐她。导演初见她,看她穿得朴素,一口唐山话,还悄悄犯怵:“这能行?” 可等赵丽蓉一站到试镜场,往那儿一戳就有戏,没演完导演就拍板:“赵老师,您浑身上下都是戏!” 这一年,她第一次登春晚演《英雄母亲的一天》,一下子成了家喻户晓的 “笑星”。
可春晚的光彩背后,是她藏起来的病痛。1999 年春晚前,导演去请她,知道她身体不好,没抱太大希望。她却说:“有对得起观众的剧本,我就演。” 看了《老将出马》的剧本,她还是接了。彩排时她常胸口疼,有次甚至昏倒被送医,查出癌症晚期。可她没跟外人说,对着家人还总开玩笑,把喷雾式的平喘药叫 “小喷气儿”,找不见就用京腔喊:“我的小喷气儿呢?” 她还自己悄悄缝了寿衣,临终前跟儿孙说:“我就是个老百姓,平凡来,平凡走。”
春晚当天,她早早化妆等候,中途疼得叫了医生,稍缓过来就上台。观众看到她,掌声立马响起来。这是她第六次上春晚,也是最后一次。
2000 年 7 月 17 日,赵丽蓉病逝,享年 72 岁。7 月 27 日追悼会那天,天刚亮,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前就聚了数万人,都是自发来送她的。8 月 13 日天津的追思会上,马三立说:“群众喜欢她的戏,更喜欢她的人。我家人都爱她来家里做客,说她实在。”
如今 25年过去,她的小品片段还在被反复播放,《过年》里的母亲、《西游记》里的车迟国王后形象依旧鲜活。那些她带来的笑声,没被时间磨掉,反而成了观众心里的温暖记忆 —— 就像她从没离开过一样,用最朴实的方式,把快乐留在了人间。
来源:红色先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