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寒冷的有人居住地:俄罗斯的奥伊米亚康,最低气温可达-67.7℃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8:44 1

摘要:说起地球上最冷的有人住的地方,俄罗斯的奥伊米亚康绝对是头号选手。这地方在萨哈共和国,也就是雅库特地区,藏在西伯利亚东部的一个河谷里,离最近的大城市雅库茨克得开上好几天车。人口也就五百来人,大多是当地雅库特族的后裔,他们祖祖辈辈就在这儿扎根,靠着狩猎、养驯鹿和捕

说起地球上最冷的有人住的地方,俄罗斯的奥伊米亚康绝对是头号选手。这地方在萨哈共和国,也就是雅库特地区,藏在西伯利亚东部的一个河谷里,离最近的大城市雅库茨克得开上好几天车。人口也就五百来人,大多是当地雅库特族的后裔,他们祖祖辈辈就在这儿扎根,靠着狩猎、养驯鹿和捕鱼过日子。你想想,冬天平均气温能到零下五十度,极端时候直接破零下六十多度,这日子得有多硬核啊。奥伊米亚康这个名字在当地语言里意思是“不冻的水”,因为那儿有温泉,就算外面冻成冰坨子,水源也不会结冰,这也是最早吸引人停留的原因。

先说说这地方的来头吧。早在十九世纪末,雅库特人就在这儿游牧,跟着驯鹿群迁徙,温泉成了他们歇脚的天然驿站。到了一九二六年左右,苏联政府开始正式开发这个区域,把它当做交通要道上的补给点,因为它正好在科雷马公路边上,那条路后来还叫“骨头之路”,因为修路的时候死了不少人。反正从那时起,奥伊米亚康慢慢从临时营地变成永久村庄。

一九三零年代,气象站建起来了,主要任务是监测天气,帮助规划农业和运输。结果一九三三年二月六日,这站记录下了零下六十七点七度的低温,这可是北半球有永久居民的地方的最低记录,吉尼斯世界纪录都认了。跟附近的韦尔霍扬斯克共享这个“荣誉”,那地方一八九二年也录过差不多低的温度。不过奥伊米亚康的记录是用标准水银温度计测的,经过多次验证,没啥争议。

为什么这么冷呢?地理位置是关键。它在山谷里,冷空气从北极下来就沉到底部出不去,像个天然冰箱。加上大陆性气候,冬天干燥少云,热量散得飞快。夏季倒能暖和点,最高能到三十多度,但也就三个月时间,剩下的九个月全是寒季。气象数据显示,一月份平均最低温能到零下五十四度,历史上最冷的那个月是一九三一年一月,月均零下五十四点一度。相比南极的东方站,那儿录过零下八十九点二度,但没人常住,就科研人员轮班。奥伊米亚康不一样,五百多人天天在那儿扛着。

居民怎么活下去的?这得说说他们的适应办法。先从房子说起吧,当地房子都是木头的,墙厚得像城堡,里面塞满苔藓和泥巴保温,双层窗户是标配。取暖靠烧煤或柴火,炉子得二十四小时不灭,不然屋里就冻僵了。管道水?不存在的,水管一冻就爆裂,所以大家用桶从温泉或河里打水,厕所也是户外的木棚,冬天上厕所得裹得严严实实。车辆是另一个麻烦,引擎油在零下四十度就凝固,所以车主得让车一直 idle 着,或者用加热器预热,花的油钱可不少。手机电池也扛不住,出去得揣在怀里保暖,不然几分钟就关机。

饮食上,他们吃的多是高热量的东西。农业基本玩不转,土壤是永久冻土层,夏天勉强种点马铃薯和蔬菜,但主要靠肉食。驯鹿肉、鱼、马肉是主力,捕来直接冻在外面,当天然冰箱。雅库特马是当地特产,能在户外过冬,毛厚得像毯子,居民还用它们的奶做酸奶。狩猎是传统,冬天用陷阱抓狐狸、兔子,夏天捕鱼。营养上他们注重脂肪摄入,因为冷天消耗大,得补充能量。医疗条件有限,小病靠自己扛,大病得飞到雅库茨克,冬天飞机场有时还冻得起不了降。

学校和教育也没落下。村里有小学,学生得在零下五十度上学,只有气温低于零下五十五度才放假。小孩从小穿多层毛皮衣,学着适应。老师教的基本是俄语、数学,加上当地文化课,比如怎么辨识天气变化。人口这些年有点波动,上世纪四十年代因为二战建了机场,人口一度到两千五百人,那时是阿拉斯加-西伯利亚航线的中转点,帮着运美国援助的飞机到东线战场。后来冷战结束,机场废弃,人口缩到九百以下,现在五百左右。年轻人有些出去上大学或打工,但不少回来,因为这儿是家,外面世界太热太乱。

气候变化对这儿的影响挺大的。你知道吗,本来是最冷的村子,结果最近夏天热浪频发。二零二一年,附近录到三十八度高温,打破记录。冬天还是冷,但风更大了,因为森林砍伐多,居民烧柴取暖,周边树林少了不少,导致冷空气流动变快。科学家说,永久冻土在融化,释放甲烷,加剧全球变暖。奥伊米亚康的气象站现在成了研究热点,数据帮着分析欧洲天气模式,因为这儿是气候调节器。居民注意到,野生动物行为变了,狼和雪豹活动范围扩大,鸟类迁徙时间乱套。

旅游业是新机会。从二零一零年代起,外地人开始来体验“极寒”,冬天坐飞机到雅库茨克,再开车几百公里,花大价钱住当地旅馆。导游带你看温泉、试穿毛皮衣、吃驯鹿肉。有些人来摄影,拍冰雾和冻河。村里建了简易宾馆,卖纪念品,但居民不全欢迎,因为游客多,垃圾和噪音也多。经济上帮了忙,年轻人能开店或当司机。相比其他西伯利亚村子,奥伊米亚康因为名气,政府投了点钱修路和发电。

说到底,这地方体现出人类韧性。雅库特人几百年适应下来,有遗传优势,比如代谢快,耐寒基因。研究显示,他们身体脂肪分布帮着保暖。相比现代城市人,我们在空调房里娇气惯了,他们天天面对自然,学会敬畏。不是浪漫化生活,那儿穷,医疗差,冬天抑郁症高发,但社区紧凑,大家互帮互助。想想全球变暖,奥伊米亚康提醒我们,极端天气不是科幻,早就在发生。

来源:刘白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