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百万西北军,啃着窝头提刀追着砍,却因没有“根”说散就散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8:34 1

摘要:一支在战场上嗷嗷叫,提着大刀片子追着敌人砍,号称百万之众的虎狼之师,从战败通电到彻底散伙,前后也就几个月的功夫,就跟一阵风吹过,沙子一样散得无影无踪。

怪事年年有,但1930年这件,尤其让人想不通。

一支在战场上嗷嗷叫,提着大刀片子追着敌人砍,号称百万之众的虎狼之师,从战败通电到彻底散伙,前后也就几个月的功夫,就跟一阵风吹过,沙子一样散得无影无踪。

这事儿就出在冯玉祥和他那支让蒋介石都头疼的西北军身上,一支能打硬仗、能吃大苦的军队,垮得却比纸糊的房子还快。

这事儿得从中原大战那场豪赌说起。

1930年,冯玉祥和山西的阎锡山联手,拉起反蒋的大旗,中原地面上一时之间摆开了百万大军的阵势,炮火连天。

冯玉祥的西北军是这其中的绝对主力,这帮兵,出了名的能扛。

平常吃的,是掺着沙子的窝窝头;身上穿的,是土得掉渣的灰色粗布军装。

可一上战场,精神头立马不一样了,一个个跟下了山的猛虎似的。

大伙儿都觉得,只要钱粮跟得上,假以时日,这支军队绝对能跟蒋介石的德械师掰掰手腕。

可战局的扭转,偏偏不是因为哪场仗打输了。

正当双方在河南、山东拉锯的时候,关外沈阳,张学良一封“拥护中央”的电报发了出来。

紧接着,二十万东北军浩浩荡荡开进山海关。

这一下,好比在天平上压了块千斤巨石,冯玉祥和阎锡山心里那点底气瞬间就没了。

他们都明白,再打下去,就是拿自己的家底去跟张学良拼命,最后便宜的还是坐镇南京的蒋介石。

于是,两人很光棍地双双通电下野,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就这么草草收场。

战后的景象,才真正透着诡异。

阎锡山的晋绥军虽然也吃了大亏,但好歹撤回了山西,关起门来继续当他的“山西王”。

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被打散了还能重新聚起来,守着广西那一亩三分地。

唯独冯玉祥这支威震一时的西北军,像是被抽掉了主心骨,几十万大军说散就散。

底下的将领们,有的带兵投了中央,有的自立山头,还有的干脆被别的部队收编。

一支庞大的军事集团,在短短几个月里就化为乌有,只剩下些零星的番号,在历史书里留下一点淡淡的墨迹。

要说这支军队为啥垮得这么彻底,光讲冯玉祥个人怎么管军队,那就太浅了。

西北军的悲剧,打从根子上就注定了。

它就像一座盖在沙子上的大楼,看着雄伟,地基却根本不牢。

那年头的军阀,要想活得滋润,第一要紧的就是得有块稳当的地盘。

这地盘不光是收税、征兵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能给一支军队一种“根”的感觉。

你瞅瞅人家阎锡山,他的晋绥军,从将军到伙夫,十个里有八个是山西老乡。

军队的口号就是“保卫山西”,打起仗来,那是保卫自己的爹娘老婆孩子,保卫祖宗的坟地,这股劲儿是不一样的。

所以不管外头怎么乱,晋绥军始终有山西这个“家”可以退。

新桂系也一样,一口一个“广西子弟兵”,乡土情结就是最牢固的绳子,把军队紧紧捆在一起。

再看冯玉祥的西北军,这“西北”俩字,其实有点名不副实。

这名字是因为他们常年在西北一带转战,可里头的兵,却不是西北人。

冯玉祥自己是安徽人,在直隶(河北)长大,他手底下最核心的“十三太保”,像孙良诚、韩复榘、鹿钟麟这帮人,大多是他的直隶老乡。

后来队伍越拉越大,山东的宋哲元、吉林的石友三、河南的吉鸿昌,五湖四海的人都来了。

这就成了一个问题。

这支大军,更像一个靠着冯玉祥个人魅力捏合起来的武装联盟,而不是一个有共同家园的整体。

打胜仗的时候,大家跟着冯大帅吃香喝辣,地域矛盾被胜利的喜悦盖住了。

可一旦吃了败仗,冯玉祥一撂挑子,这支没根的军队就失去了唯一的向心力。

没地方可退,也没有共同的乡情可以抱团取暖。

河南的想回河南,山东的想去山东,各自带着自己的人马盘算着后路。

以前被强压下去的矛盾全冒了出来,大厦的崩塌就是从内部开始的。

地盘是身子,那思想就是魂。

一支军队要是没有统一的魂,那就是一盘散沙。

蒋介石搞黄埔军校,一开始就打着“三民主义”的旗号,给那帮年轻军官灌输思想,不管后来怎么样,起码最初的嫡系部队是有个精神内核的。

可冯玉祥呢?

他本人的想法就变来变去。

早年,他是“基督将军”,要求手下官兵人人都得信教,开会前先祷告。

后来,他又亲近苏联,带着部队集体加入国民党,嘴里喊着打倒帝国主义的革命口号。

这种变动,让底下的官兵很迷茫。

今天学这个,明天信那个,大家伙儿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为谁卖命,为啥打仗。

除了“效忠冯大帅”这个最直接的理由,这支军队缺一个更宏大、更稳定的精神支柱。

精神上空落落的,那就只能靠物质利益来维持了。

偏偏在这一点上,西北军又是最寒碜的。

当时有幅流传很广的漫画,画得特别形象:蒋介石一只手撒着钞票,一只手拿着洋枪;阎锡山一手托着银元,一手拨拉着算盘;轮到冯玉祥,一只手握着大刀,另一只手里就只有一个窝窝头。

一个“穷”字,道尽了西北军的辛酸。

因为没有富庶的地盘当钱袋子,冯玉祥的部队常年军费紧张,兵士们能吃苦是真,但苦日子过久了,人心就会思变。

冯玉祥自己也说过,他的兵“见不得票子和女子”。

这话很实在。

当中原大战打到节骨眼上,蒋介石那边用高官厚禄和真金白银来拉拢分化时,西北军的将领们很难不心动。

韩复榘带着部队临阵倒戈,就是最现实的例子。

他手下那几万弟兄也要吃饭穿衣,跟着冯玉祥是啃窝窝头打硬仗,一眼望不到头;投靠南京,马上就是山东省主席,军饷、装备源源不断。

这笔账,谁都会算。

没有共同的老家可以退守,没有坚定的信仰可以支撑,连最基本的物质利益都保证不了,维系这支军队的纽带,实在是太脆弱了。

中原大战的失败,就像推倒了第一张骨牌。

冯玉祥一通电下野,他这个唯一的精神领袖一倒,过去被他强力压制和整合的各个山头,立刻就开始活动心思了。

蒋介石的手段也确实高明,他太清楚西北军的弱点了。

他不像对付阎锡山那样非要赶尽杀绝,而是采取了精准的“肢解”策略。

他用官位和金钱,一个一个地收买。

对实力最强的宋哲元,让他带部队去察哈尔,给了地盘;对早就心怀二意的石友三,也加以笼络利用;对其他中小派系的将领,或收编,或遣散。

昔日在一个锅里搅马勺的战友,转眼就成了各为其主的陌路人,甚至兵戎相见。

就这样,那支曾经让对手胆寒的虎狼之师,被一块一块地拆解、消化,最终烟消云散。

多年以后,那些曾跟着冯玉祥啃着窝窝头、在战场上挥舞大刀的汉子们,一部分在喜峰口的长城上为国捐躯,写下了二十九军最光荣的一笔。

更多的,则是在后来的战乱中成了不同番号下的炮灰,或者,就那么悄无声息地解甲归田,再也没人记得他们曾是那支庞大的“西北军”的一员。

Sheridan, James E. Chinese Warlord: The Career of Feng Yü-hsiang.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6.

Lary, Diana. Warlord Soldiers: Chinese Common Soldiers, 1911-193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本文仅用于分享正能量,无任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意图。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积极配合解决问题。

来源:招财寻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