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下令停火5到6小时,放外国记者进入!泽连斯基突然感谢中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1 18:28 1

摘要:战场态势图显示,俄军已控制红军城超70%的区域,并对米尔诺格勒等后勤枢纽实施火力封锁。乌军四次突围均被击退,士兵们被迫依赖无人机投送补给,战斗力持续衰减。

日前,俄罗斯国防部宣布,已在库皮扬斯克和波克罗夫斯克方向完成对乌军的合围,被困乌军总数超过万人。

战场态势图显示,俄军已控制红军城超70%的区域,并对米尔诺格勒等后勤枢纽实施火力封锁。乌军四次突围均被击退,士兵们被迫依赖无人机投送补给,战斗力持续衰减。

但是乌克兰军方否认被俄军“全面包围”,仅承认“局部战况艰难”,但坚信仍然能坚持“两到三年”。

眼看乌方不愿意承认,普京直接宣布:在5至6小时内停火,允许包括乌克兰在内的外国媒体在内的记者进入包围区,记录乌军现状,并承诺保障其安全撤离。

简直就是“杀人诛心”?

表面上为记者提供了通行便利,但实际上这一举动将泽连斯基推向两难:若拒绝,等于默认放弃乌军士兵;若接受,则变相承认俄方已经控制战场。

而且,俄方特意强调“欢迎西方记者参与”。这一安排显然旨在借助国际舆论放大乌军困境。

一旦镜头下的残垣断壁和疲惫士兵传遍全球,乌军士气可能不战而溃,西方援助阵营的内部分歧也将加剧。

若库皮扬斯克与波克罗夫斯克最终易主,乌东战线将面临系统性崩塌。

库皮扬斯克作为哈尔科夫东部交通枢纽,是乌军北部补给线的命脉所在;波克罗夫斯克则掌控着顿巴斯西线的铁路运输网络。

两地失守不仅意味着后勤动脉被切断,更将压缩乌军整个顿巴斯防线的战略纵深,使恰西夫亚尔、斯拉维扬斯克等关键城镇直接暴露于俄军炮火之下。

与早期大规模装甲突击不同,当前俄军采取的是以时间换空间的“消耗战”。

在红军城战役中,俄军一方面用苏-34投掷FAB-500制导炸弹摧毁高层建筑,另一方面以ZSU-23-4高射炮、坦克编组提供火力掩护,逐步蚕食乌军控制区。

这种打法虽然进展缓慢,却能最大限度减少己方伤亡,同时耗尽乌军有生力量。

而就在陷入困境之际,泽连斯基政府突然在公开讲话中,罕见点名感谢中国“帮助阻止冲突扩散”,直言这“很重要”。

乌外长瑟比加还声称,中方可以“发挥更积极作用”,因为“他们有足够手段来影响俄罗斯”。

他们说出这话的背景是,乌方情报显示,俄罗斯因为遭到制裁收到巨大损失,仅石油方面损失每月都会超过50亿美元。

在他们看来,似乎是中国减少了对俄石油的购买,才打击到了俄罗斯,所以这“间接帮助”了乌克兰,阻止了冲突扩大。

此言一出,西方智库与媒体瞬间炸锅。

要知道,中国始终强调一贯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不参与俄乌战争,也不偏向任何一方。

而且,数据显示,即便中国采取一些措施规避制裁风险,但目前仍是采购俄油最多的国家,何谈“帮助”一说。

分析指出,泽连斯基此举,暗含三层算计:

其一,离间中俄关系,制造“中国暗中助乌”的舆论烟雾弹;

其二,向欧美施压,暗示“若西方援助迟缓,乌克兰可能转向中国”;

其三,将中国拖入俄乌问题的聚光灯下,迫使中方在国际舆论中表态。

简单来说,泽连斯基的“感谢”实为舆论操作——乌克兰急需在美欧援助疲劳期寻找新突破口,而中国成了这盘棋中的“虚拟筹码”。

其实,乌克兰已经不止一次拿中国说事,多次公开宣称“中国援助俄罗斯”,但事实是,中国与俄乌双方都有贸易合作,从未向任何一方提供军事支持。

在这场危机中,中国始终呼吁停火止战,主张通过对话解决安全关切。泽连斯基拿中国来破局,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整体来说,普京的“记者包围圈”与泽连斯基的“感谢中国”,看似毫不相干,实则共同折射出俄乌冲突的本质:一场混合了军事、舆论、能源与外交的总体战。

接下来,俄军可能借库皮扬斯克-波克罗夫斯克包围战的经验,对顿巴斯其他据点复制“分割围歼”战术。乌军若不能在美国援助到位前稳住防线,2025年春季可能面临全线溃退。

对乌克兰而言,最危险的并非军事失利,而是盟友耐心的耗尽。欧盟内部主张“乌克兰疲劳症”的声音日渐抬头,而美国共和党可能削减援助预算。

随着冬季来临,泽连斯基政府必须在坚守国土与保存实力间做出抉择,否则可能面临惨痛损失。

而普京的“人道主义暂停”,既暴露了乌军的战场窘境,也试探着西方团结的底线。

俄乌真正的战场早已转向布鲁塞尔和华盛顿的会议室。乌克兰的命运,或许不再取决于枪炮,而在于大国博弈桌上那一张张悄然翻开的底牌。

来源:兵器海陆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