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58岁老将坐镇指挥,对决中国31岁一线战将,整师番号竟被抹除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8:09 1

摘要:在乱枪飞舞的战场上,中国老兵最喜欢瞄的,不是军官,也不是旗手,而是日本兵钢盔正当中那颗亮闪闪的红五角星。

大家伙儿都觉得,1937年那会儿,日本军队简直是不可战胜的。

飞机大炮军舰,样样都顶尖,打起仗来跟开了挂似的。

可有件事,听着跟讲笑话一样,却又实实在在发生过。

在乱枪飞舞的战场上,中国老兵最喜欢瞄的,不是军官,也不是旗手,而是日本兵钢盔正当中那颗亮闪闪的红五角星。

这玩意儿在几百米外,跟个活靶心没啥两样,一打一个准。

这颗星,成了揭开日军看似强大外表下,那一堆要命毛病的第一个线头。

这事儿得从根上说起,得说到日本陆军那帮当大官的。

1938年,在江西万家岭,日本第106师团的师团长松浦淳六郎快愁白了头。

他这支部队被中国军队团团围住,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这位老将军已经58岁,本来都退休回家抱孙子了,结果战争一打响,又被从家里拽了出来,塞给他一个新成立的师团。

他自己心里都犯嘀咕,这仗怎么打?

松浦淳六郎不是个例。

你翻开当时日本陆军的名单看看,清一色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将。

华北的寺内寿一58岁,华中的畑俊六也58岁,在上海搞出大事的松井石根更是快60了。

这帮人有个共同点,他们年轻的时候,正好赶上日俄战争,确实是上过战场、见过血的尉官。

可那之后,日本太平了三十多年。

这三十年里,他们没仗打,就只能在办公室里熬资历,一级一级往上爬。

仗怎么打,早就忘得差不多了,脑子里全是地图上的红蓝箭头,成了名副其实的“图上将军”。

他们对现代战争的理解,还停留在三十年前骑着马指挥一个小队的水平。

回头看中国这边,那完全是另一番景象。

从辛亥革命后就没消停过,军阀混战打了十几年。

这种环境,就跟养蛊一样,没本事的早就被淘汰了,能活下来当上将军的,个个都是人精,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实战派。

算算年纪,薛岳41岁,陈诚39岁,汤恩伯37岁,王耀武才31岁。

这是一帮正当壮年、脑子最灵光、精力最旺盛的“青年军官”。

所以,抗战初期,战场上出现了一幅特别拧巴的画面:一群在和平年代靠“论资排辈”上位的日本“办公室主任”,对上了一群在连年血战中靠“战功”杀出来的中国“一线经理”。

年龄上的差距是次要的,关键是带兵打仗的思维方式,差了整整一个时代。

中国将领指挥几万、十几万人的大兵团作战,跟家常便饭一样熟练。

而日本那帮老将军,让他指挥一个师团都手忙脚乱,因为他们一辈子指挥过的最大单位,可能就是日俄战争时手下的一个中队。

将领们的脑子转不过弯,底下的具体问题就更多了。

淞沪会战打完,日本第9师团回去一盘点,吓了一跳。

他们的伤亡率特别高,跟中国军队快打成一比一了。

更邪门的是,被打死的士兵,绝大多数都是脑门中枪,子弹眼正好就在钢盔正中间那颗红星的位置。

起初他们还想不通,以为是巧合。

直到武汉会战,同样的现象再次大规模出现,日军高层才一拍大腿,明白了:那颗代表着“大日本帝国陆军”荣耀的红星,在中国士兵的步枪瞄准镜里,就是个最完美、最清晰的靶心。

你想想,对于那些在内战里练出来神枪手,什么三点一线、什么风偏、什么距离修正,都是基本功。

战场上一片混乱,人影晃动,想打中个移动目标不容易。

这时候,你脑袋上顶个明晃晃的红点,稳定还不反光,这不是上赶着给人当靶子吗?

中国老兵们当然不会客气。

就因为这个愚蠢的设计,成千上万的日本士兵,稀里糊涂地就送了命。

后来日军没办法,才下令把钢盔上的红星给涂掉或者干脆去掉。

一件小事,就看出来日本军工设计部门那帮人,有多么脱离实际。

他们只想着“荣耀”和“美观”,压根没想过这玩意儿在战场上会不会要了自己士兵的命。

所有这些毛病,不大不小的,到了万家岭这一仗,就像火山一样,集中爆发了。

松浦淳六郎的第106师团,从娘胎里就带着病。

它是个“特设师团”,说白了就是临时拼凑起来的。

师团的骨干军官,是些现役人员,可连长、排长、班长这些基层指挥员,大部分都是退役多年的预备役。

这些人可能昨天还是个开杂货铺的、卖豆腐的、或者在乡下种地的,十几年没摸过枪了,突然穿上军装让他们上战场带兵,他们自己都懵了。

指挥口令忘了,战术配合不会,怎么组织冲锋、怎么建立防御,一概不知。

更要命的是,当时冈村宁次急着要打通武汉,压根就没把中国军队放在眼里,觉得随便派支部队就能解决问题。

所以,第106师团连最基本的磨合训练都没有,就被火急火燎地送到了江西前线。

这么一支指挥系统不灵、上下级互相不认识、主将自己都觉得前途渺茫的部队,一头就扎进了“老虎仔”薛岳精心布置的那个大口袋里。

万家岭那地方,全是山,路又窄又烂。

日军那套“分进合击”的僵硬战术,在这种地形里根本施展不开。

中国军队的小部队忽东忽西,到处钻隙,把他们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像切豆腐一样。

第106师团的指挥彻底乱套了。

下面的排长、连长指挥不动,急得没办法,很多中佐、少佐级别的大队长,只能自己拎着指挥刀,带着勤务兵就往上冲。

这不是他们勇敢,纯粹是没办法,指挥链断了,只能靠军官的个人行为来维持局面。

结果就是,这些本来应该在后面指挥所里看地图的军官,一个个都成了前线的活靶子,伤亡特别惨重。

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第106师团除了极少数人靠飞机救援和拼死突围跑掉之外,几乎被全歼。

这个消息传回日本,从上到下都傻眼了。

很快,第106师团这个番号就被撤销了,成了一个耻辱的代号。

跟它一块倒霉的,还有第101师团,因为行动磨磨蹭蹭,被自己人起了个外号叫“东京蜗牛”。

说到这儿,问题就来了。

既然日军有这么多乱七八糟的问题,为啥抗战头几年,中国军队还是败多胜少,打得那么惨?

答案就两个字:家底。

装备差距实在太大了。

在上海,桂军最精锐的部队在大场跟日军死磕,最后伤亡过半,把他们打垮的不是对面日本兵的步枪,而是黄浦江上日本军舰那碗口粗的大炮,还有天上没完没了扔炸弹的飞机。

日本一个师团,自己就带着一个炮兵联队,几十门大口径火炮。

而中国军队这边,一个集团军能有一个炮兵营就不错了,这十几门炮还宝贝得不得了,没有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谁也不敢轻易动用。

这就是一场农业国和工业国的硬碰硬。

中国士兵的单兵素质再高,枪法再准,意志再顽强,也挡不住钢铁风暴。

我们的士兵拿着打一枪要拉一下枪栓的“汉阳造”,对面是机枪、掷弹筒、重炮和飞机组成的火网。

日本兵可能训练不足,但他扣一下扳机,背后是整个国家的工业体系在支撑。

但是,装备好不代表脑子好。

日军高层以为靠着这点家底,就能像他们计划的那样,“三个月灭亡中国”。

结果在上海打了三个月,在徐州又被拖住,到了武汉,更是被耗得精疲力尽。

中国用广阔的土地拖住了他们,把他们的坦克、汽车拖进了南方纵横交错的水网和山地里,让他们的优势发挥不出来。

万家岭的惨败,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那些沉浸在“皇军无敌”美梦里的日本人。

他们终于开始明白,眼前这个对手,虽然穷,虽然弱,但骨头硬得很,也聪明得很。

战争的走向,从来不是只看谁的武器更厉害。

万家岭一战后,第106师团的番号被从日本陆军的战斗序列中永远抹去。

师团长松浦淳六郎被解职,遣送回国,从此再未被启用。

参考资料:

张洪涛. (2005). 《国殇: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纪实》. 团结出版社.

Hata, I., & Sharman, C. (1976). Japanese Army in World War II: The Southern Front. Motorbooks International.

Dorn, F. (1974). The Sino-Japanese War, 1937-41: From Marco Polo Bridge to Pearl Harbor. Macmillan.

马场ICEF治. (1975). 《支那事変陸戦史》. 図書出版社. (日文原版资料,记录了日军视角的中国事变陆战史).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来源:善良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