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炒作中国物价下降,比通胀更可怕,中国真的没人消费了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8:19 1

摘要:最近几年,外媒老爱盯着中国经济的数据挑刺,尤其是物价下降这事儿。每次国家统计局一出报告,他们就蜂拥而上,标题一个比一个耸人听闻。比方说,路透社在2025年10月15日那篇报道,直接说中国消费和生产价格连续负增长,通缩压力挥之不去。华尔街日报也跟风,在同一天发文

最近几年,外媒老爱盯着中国经济的数据挑刺,尤其是物价下降这事儿。每次国家统计局一出报告,他们就蜂拥而上,标题一个比一个耸人听闻。比方说,路透社在2025年10月15日那篇报道,直接说中国消费和生产价格连续负增长,通缩压力挥之不去。华尔街日报也跟风,在同一天发文称通缩压力稍有缓解,但没达到预期。

彭博社更狠,10月20日还发文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到一年最低,出口虽猛但国内需求拉不动。这些报道总爱把短期数据放大镜似的放大,动不动就说通缩比通胀可怕,会拖累企业盈利、增加失业啥的。话说回来,这些外媒的调调也不是新鲜事儿,从2023年开始就这样了,那时候CNN就报道过中国7月CPI同比下滑0.3%,是两年多来首次负增长,还联系到全球供应链波动。

其实,外媒这么炒作也不是没根据。中国2025年9月的CPI同比降了0.3%,比市场预期的0.2%还低点,PPI降了2.3%。这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确实显示价格在往下走。金融时报在2025年10月16日文章里提到,消费者价格连续几个月负增长,工厂门价格跌幅收窄但还是负的。

CNBC在7月11日报道过,中国生产者价格同比跌3.6%,是2023年7月以来最大降幅,还说企业陷入价格战,表面风光实际在挣扎求生。摩根大通的研报在2025年9月也警告,通缩风险可能延续到年底,需求不足是主因。这些报道往往把产能过剩和需求疲软挂钩,说中国工厂生产太多,东西卖不出去,只能降价清库存,导致整个经济链条受影响。

但话说,外媒总爱把通缩说成金融危机级别的事儿,比通胀还吓人。通缩啥意思呢?简单说,就是钱供应少,东西供大于求,价格持续掉。企业卖东西赚不到钱,利润薄了,工资可能跟不上,工人少花钱,恶性循环。

路透社在2025年4月10日报道,中国3月CPI降0.1%,PPI降2.5%,还说这是因为油价跌和北方取暖季结束,季节因素大。但他们总忽略这些短期波动,中国经济体量大,数据月月变很正常。彭博社在2025年5月5日还说,中国把出口转内销会加剧通缩,预计全年CPI到0%,PPI降1.6%。这些观点听起来有道理,但总觉得他们在放大负面,忽略中国政策调整的空间。

再看看消费这块,外媒老说中国没人消费了,经济要凉。确实,2025年上半年零售销售增长慢,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同比增长3.4%,是年内最低。麦肯锡在2025年8月报告说,上半年消费有新动态,但整体恢复不如预期。东亚论坛在2025年8月分析,消费者信心低影响需求,但出口强劲缓解压力。

话说,中国人消费真枯竭了吗?不完全是。2022年存款增加6.59万亿元,说明钱在手里,但大家更爱存着。疫情后收入不稳,很多行业关门,工资降了,人们买东西谨慎,只管必需品。旅游少去了,手机用旧了再换。国家降贷款利率刺激消费,但居民对未来预期保守,存款当缓冲。

不过,外媒报道也点出一些实情。中国经济面临需求弱和产能过剩双重压力。世界银行在2025年6月13日报告说,增长放缓到4.5%,2026年4.0%,建议解锁消费潜力。布鲁金斯学会在2025年3月28日文章讨论,中国经济政策驱动因素是科技工业愿景,但消费拖后腿。

哈佛经济学家在2024年11月视频里说,中国2025年秘密是消费低迷。罗迪姆集团在2024年底预测,2025年消费贡献有限,但高质量转型推进。这些数据表明,消费不是零,而是理性转向。生产服务需求,避免盲目扩产。

外媒炒作通缩时,总爱对比全球。中国通缩,出口价格低,会把通缩传到国外。BMO经济学在2025年8月29日分析,中国7月PPI降3.6%,通过出口传播压力。外交家杂志在2025年9月30日警告,中国工业扩张挤压印太地区产业,除非政策应对。

BNP Paribas在2025年8月9日报告,尽管增长强劲,通缩战斗远未结束,出口受关税冲击。大西洋理事会在2025年9月指出,经济挑战大,但出口和刺激措施缓冲。话说,这些报道有道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价格跌影响国际市场稳定。世界经济论坛在2023年8月就说过,中国价格跌波及全球。

但中国经济不是外媒说的那么脆弱。从2023年后逐步恢复,2024年上半年零售虽缓,出口支撑整体。长江商学院在2024年10月分析,部分行业消费潜力大。2025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基础设施投资和财政刺激提振需求。

9月CPI降0.3%,但核心CPI升1%,是2024年2月以来最快。凯新全球在2025年10月15日报道,消费者价格跌,但食品价降4.4%是主因。政策调整渐显效,财政支持提升零售。亚洲宏观组织预测,2025年通胀回升至1%,2026年1.6%。

话说,外媒总爱拿短期数据唱衰,看长期数据更靠谱。中国有发展节奏,疫情影响消退,工厂复工,供应链稳,价格趋平。国家注重经济发展,加强财政支持,推动消费复苏。消费趋势向上,存款转为支出渠道增多,对前景保持积极。

其实,外媒炒作中国通缩,比通胀可怕,有点夸张。中国消费没枯竭,只是谨慎。产能过剩是问题,但政策在调。全球经济互联,中国出口强,帮缓冲。未来,消费会持续增长,大家对市场要有信心。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