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2日,一辆电动重型货车在巴黎附近的A10高速公路上,成功实现了“边开边充”动态感应式充电。
900个铜线圈埋入高速公路下方,一场关于电动车充电的变革正从法国A10高速公路开始。
10月22日,一辆电动重型货车在巴黎附近的A10高速公路上,成功实现了“边开边充”动态感应式充电。
法国万喜公司在官网发布的公报中表示,这段看似普通的高速公路,路面下埋藏着900个铜线圈,长达1.5公里的路段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无线充电器”。
当配备接收器的车辆驶过时,这些线圈会自动检测并发出能量脉冲,传输功率平均达200千瓦,瞬时功率甚至高达300千瓦。
01 技术原理:马路下的无线充电革命
在巴黎西南约40公里处的A10高速公路,一段颜色略深的路面揭示了它的与众不同。这里正在进行法国首个高速公路动态充电测试。
这段1.5公里的实验路段下埋设了900个铜线圈,深度仅路面以下10厘米。
这些线圈由电网供电,产生电磁场,能将电能传输给配备接收器的行驶车辆。
以色列初创公司Electreon的项目负责人德蒙解释说:“当配有接收线圈的车辆驶过时,埋入地面的装置会自动检测并发出能量脉冲,从而在整个行驶过程中持续为车辆供电。”
所谓的接收线圈,是一块重约40公斤、尺寸为1.3×0.8米的矩形金属板,可安装于各类现有车型上。
负责批量化生产接收线圈的是法国道达尔集团旗下的哈金森公司,未来他们将直接把接收线圈集成到汽车配件制造环节中。
02 实测表现:重卡每公里补一公里
测试结果令人振奋。实测数据显示,这套“边开边充”感应式充电传输功率瞬时高达300千瓦,平均达200千瓦。
对于重型货车来说,每行驶1公里就能获得1公里的续航里程,实现了“行驶即充电”的理想状态。
万喜高速集团项目负责人德莱格指出:“在此功率支持下,所产电能一半用于驱动车辆,另一半则为电池充电。”
对小型车辆来说,这套系统的效果更为显著,每行驶一公里可增加两到三公里的续航能力。
这一突破的重要性在于,它解决了电动货车,特别是重型货运车辆,在长距离运输中的续航焦虑问题。
03 多方合作:全球首例开放道路测试
该项目是万喜公司与多家机构合作的成果,包括法国古斯塔夫·埃菲尔大学、以色列伊莱克特瑞昂无线公司等。
这是全球首个在高速公路开放路段上进行的动态充电测试。测试路段正常行驶的车流包含了四种常见车型:重型卡车、公交车、货车和轿车。
古斯塔夫·埃菲尔大学研究人员参与了初步测算,验证了该系统传输功率平均可达200千瓦,已达到为重型卡车充电的标准。
法国不仅在测试无线感应充电方案,同时也在东部圣莫里斯-德雷芒的一个前军事基地测试“路面导电”方案。
这种技术竞争的格局表明,法国正从多路径探索电气化公路的未来。
04 行业影响:降低电池依赖,加速交通脱碳
“边开边充”技术最直接的影响是大幅降低车载电池的尺寸、重量和成本。
万喜公司表示,这将减少对电池制造所需原材料的依赖,并有助于加速向低排放交通转型。
在宏观层面,这一技术为公路运输脱碳提供了新路径。
目前,公路运输主要由配备柴油发动机的货车进行,而电气化无疑是真正实现“零碳公路”的未来发展方向。
电动重卡市场正在快速增长。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1-7月,中国新能源重卡累计销售8.22万辆,同比大增191%。
7月单月渗透率已达26.07%,表明电动重卡正加速普及。
05 技术比较:三种电气化公路方案竞争
无线感应充电只是电气化公路系统(ERS)的三种技术方案之一。另外两种分别是“架空式导电线路”和“路面导电轨道”,后两者都属于“接触式充电”方式。
德国优先发展架空式导电方案,类似于电气化铁路的供电系统。
而法国测试的“路面导电”方案,以阿尔斯通为波尔多有轨电车开发的地面供电技术为基础。
该系统通过将导电层铸入树脂层实现“导电轨道”的平整无碍,并与铺设的路面融为一体。
车辆借助一个滚轴臂,带动接触片在轨道上较短一段导电区上滑过,在车辆经过时自动通电。
这三种方案各有优劣,未来可能会形成互补并存的局面。
06 市场前景:从实验路段到全面推广
尽管技术前景广阔,但从实验路段到全面推广仍面临挑战。最关键的是要找到造价可以普遍承受的长远之计。
以色列Electreon公司的德蒙强调:“所选方案不能只考虑保时捷车主。”这意味着成本控制和普及性是技术推广的关键。
中国新能源物流车市场预计2025年销量有望突破60万辆,这表明电动货运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普及。
同时,新能源重卡在特定场景下的经济性已得到验证。据零一汽车智能驾驶合伙人王泮渠介绍,“以年运营15万公里测算,纯电动重卡比燃油重卡单年可节省约20万元。”
这种经济优势为电动货运技术推广提供了市场动力。
07 未来趋势:智慧公路与自动充电协同发展
法国A10高速公路的测试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可以预见电气化公路与自动充电技术将协同发展。
几乎与法国测试同时,中国成都也完成了机器人全自动充电技术的商业化运营。
由首程控股与万勋科技联手打造的全国首个“自动充电机器人快闪体验站”在30天内服务了超过100款不同品牌与车型。
这些技术突破共同指向一个未来:电动车补能将越来越便捷、智能化。
随着全国多城体验站的陆续落地,自动充电机器人将完成从“单点验证”到“规模普及”的关键跨越。
未来公路不仅是运输通道,更将成为连续的充电基础设施,实现“在路上”的无感补能。
电气化公路的技术竞赛刚刚开始。德国押注架空线路,法国则同时探索无线感应和导电轨道。万喜公司的测试路段如同一个微缩实验室,它的每一米柏油下都藏着未来货运的密码。
试验车辆驶过A10高速公路的那一刻,它连接的不仅是电流,更是一条通向低碳未来的路径。古斯塔夫·埃菲尔大学的研究人员仍在测算数据,他们的工作将决定这项技术能否从1.5公里的试验段,延伸至法国乃至全球的高速公路网络。
来源:金脉洞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