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新出炉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汽车产量竞赛中,安徽以76.17万辆的产量一骑绝尘,强势登顶全国榜首。
中国汽车产业的格局正在经历一次深刻重塑。
最新出炉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在2025年第一季度的汽车产量竞赛中,安徽以76.17万辆的产量一骑绝尘,强势登顶全国榜首。
这一成绩比传统汽车制造强省广东还要高出近10万辆,含金量不必多说。
放眼全国,在汽车制造业方面,安徽不仅成功“挑落”广东、江苏、山东、浙江这四大经济强省,更是将吉林、湖北、重庆、上海等传统汽车制造“大户”远远甩在身后,成为本季度汽车产量的大赢家。
于安徽而言,这无疑是值得载入产业史册的里程碑式突破。
回溯到2018年,彼时安徽的汽车产量全年为82.43万辆(注意看,是全年),在全国仅排名第14位。然而,短短几年间,安徽汽车产业便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安徽,怎么做到的?复盘全省汽车产业的崛起,或许能找到华丽转身的产业密码。
01 安徽汽车产业崛起的引擎
安徽汽车产业的崛起,离不开龙头企业的战略布局与政府“风投式招商”的精准协同。
合肥坐拥江淮、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和长安等5大整车品牌,芜湖则是奇瑞汽车的大本营。
其中,比亚迪在合肥的崛起堪称典范。位于合肥长丰县下塘镇的比亚迪生产基地,自2022年投产后发展迅猛。
数据显示,2024年,该基地整车产量突破95万辆,带动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37万辆大关,位居全国第二。其产能利用率超出行业平均水平50%,成为比亚迪国内产能最密集的布局点之一。
蔚来汽车作为安徽新能源汽车的另一极,其合肥基地已形成“双工厂+全产业链”布局。
截至2024年底,蔚来在合肥拥有两座智能制造工厂,累计交付量超57万辆,占全国30万元以上纯电市场份额的28%。其换电网络覆盖安徽全省,高速服务区换电站达68座。
值得一提的是,蔚来每台量产车均在合肥生产,带动本地120余家产业链合作伙伴,形成从电池、电机到智能座舱的完整配套体系。
2024年推出的乐道L60车型,依托合肥工厂实现与蔚来品牌共线生产,更是将高端技术下沉至20万级市场,进一步巩固安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价格带覆盖能力。
此外,奇瑞汽车同样是安徽汽车产业的中流砥柱。
2024年,奇瑞全年销量达到260.4万辆,同比大幅增长38.4%,跻身全国第五大汽车制造企业之列。奇瑞的出口量连续22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2024年出口量高达114.5万辆。
把时间线往前推,早在2001年,奇瑞就实现了首批10辆风云轿车出口,开启国内国际双市场布局。
如今,奇瑞的瑞虎8等车型在国外市场备受青睐。在2022年,瑞虎8甚至成为巴西总统博尔索纳罗会见马斯克时的座驾——国际竞争力可见一斑。
江淮汽车作为安徽本土老牌车企,则通过“合资+自研”的路子进行双线突围。
其与大众合作的首款智能电动轿跑ID.与众于2024年7月上市,定位16.99-20.99万元市场,但受限于技术迭代速度,前三季度销量仅373辆,暴露出传统车企转型阵痛。
与此同时,江淮新能源乘用车2024年销量达3.12万辆,同比增加8.2%,旗下钇为3等车型通过低价策略抢占细分市场;与卫蓝新能源合作的固态电池项目更为未来技术储备埋下伏笔。
车企精准发力的背后是政府侧的强大支持。
一个事实是,合肥“押注”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眼光向来为人所称道:通过精准的产业规划、优惠政策支持和高效服务,吸引了蔚来、比亚迪等众多知名企业落户。
合肥政府不仅注重引进整车企业,还积极培育和完善汽车产业链,通过扶持关键零部件企业,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产业效率,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成功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串、辐射一片”的磁场效应。
数据显示,2024年合肥新能源汽车全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平均每3.4分钟就有一辆整车下线”,印证了龙头企业引领下的产业集聚效应。
02 技术创新筑底
从跟跑到领跑的核心动能
归根结底,产业升级离不开技术创新的底层支撑。
倘若把目光聚焦到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赛道,我们不难发现,安徽本土企业正从“技术追赶”转向“自主突破”。
比如被誉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狠角色——固态电池,在这场量产倒计时的激烈角逐里,领头羊里就有合肥本土企业的身影。
国轩高科2024年发布的第一代全固态电池“金石”,能量密度较传统三元锂电池提升40%,率先实现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稳定技术量产应用,预计2025年配套车型续航突破1000公里。奇瑞同步推进固态电池研发,计划2026年定向运营、2027年量产1500公里续航产品,直指高端市场技术壁垒。
科大讯飞作为智能技术赋能者,其星火大模型已深度融入安徽汽车产业。
同样作为本地头部企业之一,科大讯飞在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国际领先的成果,成功推出星火认知大模型。其技术广泛应用于汽车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领域,提升了安徽汽车的智能化水平。
合作版图方面,科大讯飞还与奇瑞、江淮等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例如在奇瑞星纪元ES、江淮钇为等车型中,讯飞星火提供多模态交互、场景化服务等功能,语音识别准确率超94%,支持23种语言全球覆盖。
2024年北京车展上,讯飞发布“飞鱼情景智能座舱系统”,将大模型能力与行车、娱乐场景结合,成为星途星纪元ES等车型的核心竞争力。
在自动驾驶领域,讯飞AI研究院斩获nuScenes纯视觉3D目标检测冠军,其行泊一体智驾方案已搭载于江淮、奇瑞部分车型,实现高速NOA、记忆泊车等功能。
智能网联领域,合肥成为国家首批“车路云一体化”试点城市,构建“政策+场景+数据”三位一体创新体系。
《合肥市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促进条例》率先明确L4级自动驾驶法律责任,开放1248公里测试道路、300辆示范车辆运营,实现无人环卫车、Robo-Taxi等12类场景商业化落地。截至2024年10月,28家企业获275张测试牌照,累计采集道路数据超1000万公里,为智能驾驶算法迭代提供海量数据支撑。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已超过2700户,占全省汽车产业链企业总数的60%。同时,零部件产业所创造的营收占到全省汽车产业链总营收的48%。这些企业广泛分布于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销售维保以及回收利用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
毫不夸张地说,“不出安徽,就可以造一台新能源整车”——这是中国汽车制造第一省的成功密码,也是底气所在。
话说回来,尽管一季度产量登顶,但安徽汽车产业仍面临三重挑战:高端芯片较为依赖进口,智能驾驶算法与国际巨头存在代差,高端品牌溢价能力较弱等。
同时,眼下全国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风险加剧,2024年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降至65%,需要避免陷入规模增长、利润摊薄的粗放型竞争。
好消息是,安徽在深厚的积淀过程中,在技术、品牌、全球化方面都具备破局的实力。
技术端,安徽拥有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中科大等12所高校共建的新能源汽车国家重点实验室,能够攻关车规级芯片、氢燃料电池等“卡脖子”技术。
品牌端,蔚来、奇瑞分别提供了高端电动车标杆,以及海外高端市场打法的优秀范本;全球化方面,本土车企同样能够借“一带一路”东风布局东南亚、中东工厂。
从江淮汽车首辆轿车下线到成为全国汽车产量第一,安徽将长三角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势能,用20年走完传统汽车产业百年历程;这一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亦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
参考来源:
《罕见一幕:安徽,居然打败了广东》智谷趋势Trend
《安徽,凭什么成为中国汽车第一大省?》新10亿商业参考
《从“跟跑”到“领跑”,安徽汽车产量何以全国登顶?》中安在线
《汽车版图剧变:安徽夺冠,谁在上升谁在下降》汽车商业评论
《安徽造车,中国第一》autocarweekly
来源:AI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