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场让全球关注的案子,主角是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被告则是10名涉嫌对她实施网络骚扰的人。
周二晚间,巴黎的一场庭审正式落幕。
这场让全球关注的案子,主角是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被告则是10名涉嫌对她实施网络骚扰的人。
经过两天的激烈交锋,还有布丽吉特小女儿带着情绪的证词,这起缠了八年的风波总算暂告一段落。
这10名被告里有八男二女,年龄从41岁到60岁不等,职业五花八门,IT专家、广告从业者、公务员还有画廊主都在其中。
他们被指控的罪名很明确,就是发了一堆带性别歧视和跨性别恐惧的帖子、视频,核心谣言说布丽吉特“生为男性”,其实是她兄弟让-米歇尔・特罗涅的化身。
这谣言打2017年冒出来,就在法国和国外的极右翼、阴谋论网络里传得沸沸扬扬。
庭审上,被告们的辩解简直花样百出。
第一个出庭的IT专家被指发了九条推文,他说自己账号影响力小得可怜,还补充道,他们压根不觉得马克龙夫人会去看这些推文。
他把自己的帖子说成是“无伤大雅的玩笑”,还强调所有公众人物每天都会收到上千条评论。
公众人物确实得接受合理的监督和评论,但把恶意造谣包装成“玩笑”,这说法怕是站不住脚。
另一个叫热罗姆・C的被告更离谱,当庭就朗读了涉及“恋童癖”暗指的推文。
这则内容既针对总统夫妇的年龄差,还扯到了马克龙15岁上中学时,和当时当戏剧教师的布丽吉特初遇的往事。
41岁的广告从业者奥雷利安・普瓦松-阿特兰,在社交平台上叫“佐伊・萨根”,他声称自己的推文属于“讽刺权”范畴,甚至说自己是“反向网络骚扰”的受害者。
他的辩护律师更直接,把这场诉讼说成是“关于言论自由的审判”和“杀一儆百的示范性审判”。
还有个索恩-卢瓦尔省的公务员,把自己的帖子比作《查理周刊》风格的讽刺作品。
巴黎一位拥有逾10万粉丝的艺术画廊主伯特兰・C,辩称自己只是在分析“事实与图像”。
他还说自己的推文没有粗俗内容,也没有暴力元素,更有意思的是,他的账号至今还活跃着,庭审期间还在持续发相关推文。
如此看来,这些被告似乎都觉得自己没做错,把言论自由的边界拉到了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程度。
布丽吉特本人没开社交账号,也没出席这次庭审,全程由代理律师出庭应诉。
在法庭宣读的声明里,她谴责这些网络攻击“令人发指”,之所以走法律途径,是因为这些攻击对她和身边人造成了深重影响。
光看文字都能感受到她的无奈,持续八年的谣言缠身,换谁都扛不住。
她的小女儿蒂凡恩・奥齐埃是名律师,这次亲自出庭作证。
在坐满人的法庭上,她详细说了母亲在网络暴力的重压下,身心健康越来越差的状况。
“这股停不下来的言论旋风,对她的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奥齐埃还说,自己一开始确实低估了这些攻击的严重程度。
她描述母亲长期处于警觉状态,不管是公开露面还是拍照片,都担心会被网络上的人扭曲、嘲弄。
她还透露,母亲其实没法忽视那些恶毒言论,就算是来自影响力小的账号,也会去看大量相关推文。
本来想觉得可能布丽吉特作为第一夫人,应该能做到视而不见,但后来发现,再强大的人,面对持续不断的恶意中伤,心理防线也会被慢慢攻破。
布丽吉特的律师团队向法庭主张15000欧元的损害赔偿金,还强调“言论自由并非没有边界”,“幽默权并不意味可以为所欲为”。
这话说得没毛病,自由从来都是相对的,不能拿自由当借口去伤害别人。
更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则谣言还让布丽吉特在美国提起了另一场诉讼,被告是极右翼评论员坎迪斯・欧文斯,指控她通过《成为布丽吉特》系列视频扩散不实信息。
检方把这10名被告分成了两类,3名粉丝量较大的“煽动者”和7名影响力较小的“追随者”。
检察官说,本来还能追查更多涉案人员,但有些账号始终没能查到具体身份。
对于其中9名被告,检方建议判处三个月到十二个月不等的缓刑,还会处以最高8000欧元的罚款。
而作为“煽动者”之一的奥雷利安・普瓦松-阿特兰,面临的是最重量刑建议。
这起案子看似是个人维权,实则牵扯出了更大的社会议题。
言论自由和名誉权之间的边界到底在哪?极右翼和阴谋论网络的传播,又该怎么管控?公众人物需要接受监督,但这种监督必须建立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不能变成无端的造谣和攻击。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那些觉得“发几条帖子而已”的人,怕是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
布丽吉特的代理律师还表示,针对新出现的网络帖文,当事人会保留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这场案子的判决结果要到2026年1月5日才会公布,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它都给大家提了个醒:玩笑要有底线,言论要有边界,尊重别人的名誉,也是在保护自己的自由。
希望这起案子能给那些喜欢在网络上造谣生事的人敲个警钟,别等到吃了法律的亏,才后悔莫及。
来源:史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