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唐玄宗仓皇逃亡蜀地,大批文人逃到江南避乱,张继也在此逃难大军之中。
本文约1200字。
千百年中,仅凭一首诗或一首词就封神的人很少。
张继就是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首诗,张继可能连唐朝二流诗人都算不上,也许只能是三流诗人。
但是,就因为这首诗,张继成了大家。
这首诗就是闻名中外,尤其在东瀛家喻户晓的《枫桥夜泊》。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年),唐玄宗仓皇逃亡蜀地,大批文人逃到江南避乱,张继也在此逃难大军之中。
这一年深秋深夜,张继夜泊姑苏城外,枫桥下的扁舟中,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国破家亡之愁,羁旅之愁,离别之愁,一个“愁”字统领全篇。
康震老师曾经评价说,这首诗妙在恰当好处的集合了所有愁思的意向。
前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中愁思的意象密集。这其中落月、乌啼声、满天霜、江枫、渔火和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
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意象较为疏宕:姑苏城、寒山寺、孤船、夜半钟声,一起构成了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
于是,整首诗完整看来,月落后的暮色、乌啼、漫天霜、寒江、渔火、诗人构成了一幅无比凄凉、深远的暮秋夜景。
黑沉沉的暮色、雾蒙蒙的霜天,映衬着波光粼粼的江面和孤独的一盏渔火,渔火一闪一灭,乌啼隐隐时断时续,清冷、深沉。
老城、古寺加上夜半钟声,给这幅清冷的画面平添了空旷悠远的意境。
这一切,构成了无数后人无法突破的深秋伤感离愁的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三句还只是比较静谧的深秋画面,最后一句的“夜半钟声”打破了暮色,更反衬出深夜的静谧。而此时,伴随着一明一暗的渔火,扁舟之中,深夜难眠的诗人卧听钟声的感受就不言而喻了。
王谦在《碛砂唐诗》中评价道:“‘对愁眠‘三字为全章关目。明逗一‘愁’字,虚写竟夕光景,转辗反侧之意自见。”
图1 《枫桥夜泊》意境
深秋之夜,月落星沉,漫天寒霜。如此阴沉幽暗环境中,仿佛那浸倾肌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
“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正是孤独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
江畔秋夜,渔火点点中,不知不觉已经到夜半,此时,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一定会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此时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张继之后,虽然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声,却再也没有达到过《枫桥夜泊》的意境。
来源:远上寒山论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