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场上最叫人眼馋的东西,不是金条大洋,而是敌人身上那支油光锃亮的步枪。
战场上最叫人眼馋的东西,不是金条大洋,而是敌人身上那支油光锃亮的步枪。
尤其是枪机上头那个圆溜溜的防尘盖,让它得了个外号——“三八大盖”。
这玩意儿,是小鬼子的标配,也是无数中国军人做梦都想搞到手的宝贝。
奇怪的是,当时战场上明明有打起来更痛快的“机关枪”,可八路军的老兵缴获了武器,却偏偏对这支拉一下打一发的慢枪情有独钟。
这里头的事,得从咱们当年的家底说起。
那时候的家底,说出来都寒碜。
正规军还好点,敌后武工队的战士们,手里拿的五花八门。
有从老前辈手里传下来的“汉阳造”,膛线都快磨平了;有的是清朝留下来的“老套筒”,打一枪得歇半天;更多的,是家里用了几十年的猎枪,甚至还有人扛着大刀长矛就上了战场。
就这点家当,要去对付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兵。
人家一个普通步兵,背着一百二十发子弹,枪管擦得锃亮,咱们这边一个班的火力加起来,可能都顶不上人家三个人。
这种仗怎么打?
硬碰硬是肯定不行的。
唯一的活路,就是在战斗结束后,从敌人身上“发洋财”。
打扫战场,不光是为了几块压缩饼干或者一双结实的军靴,最关键的,是枪和子弹。
缴获一支“三八大盖”,那感觉,不亚于在阎王爷那儿销了账,又活过来一次。
老兵们拿到枪,第一件事就是用布条蘸着油,把枪管、枪机、枪托,里里外外擦个遍,那股子混着硝烟和枪油的味道,比啥都好闻。
这不只是一杆枪,这是命。
战场上不是没有好东西。
日本人的“歪把子”机枪,“百式冲锋枪”,还有从国民党军那边偶尔能见到的美国“汤姆森”,那火力,“突突突”一片扫过去,谁不眼红?
可八主军的指挥员们心里有笔账。
冲锋枪是爽,可一梭子弹几十发,摁住扳机不松手,几秒钟就打光了。
打光了上哪儿补充去?
咱们的兵工厂,连手榴弹的壳子都得拿铁锅融了自己铸,哪有那本事造冲锋枪子弹。
一把没子弹的冲锋枪,论分量,还不如根结实点的木棍。
“三八大盖”就不一样了。
它用的6.5毫米子弹,是日本陆军的通用弹药。
这就意味着,只要我们能打赢哪怕一场小规模的伏击战,只要能从敌人尸体上扒下弹药盒,子弹就有来源。
而且,早在抗战前,东北的沈阳兵工厂就仿制过这枪,叫“辽十三年式”,虽然数量不多,但好歹说明咱们对这枪和子弹不完全陌生。
所以,在“有枪没弹”的冲锋枪和“有枪有弹”的“三八大盖”之间,选择后者,不是傻,而是最实在的算计。
这是在快饿死的时候,手里攥着一个窝窝头,绝不会去想那没影儿的满汉全席。
如果说后勤问题是逼着咱们选了“三八大盖”,那这枪本身的脾气,简直就是为咱们的游击战术量身定做的。
敌后打仗,讲究的是“打了就跑,跑了再打”的“麻雀战”。
不跟敌人摆开架势硬拼,而是像个影子,冷不丁出来扎你一下,让你疼,让你怕,但就是抓不住。
这种打法,最需要两样东西:打得准,藏得好。
先说打得准。
“三八大盖”的枪身特别长,将近一米三。
枪身长,瞄准基线就长,这道理跟我们拿尺子画线一样,尺子越长,线画得越直。
它的有效射程能到四五百米,在那个年代的步枪里,精度是数一数二的。
更妙的是,它的后坐力特别小,开一枪,肩膀上感觉不到多大劲儿。
这就让很多刚放下锄头的庄稼汉,经过不长时间的训练,就能成为一个不错的射手。
子弹金贵,不能浪费,每一发都要打在关键地方。
咱们的神枪手,就趴在山坡上,或者藏在庄稼地里,专门瞄着鬼子的军官、机枪手、炮兵观察员打。
一枪放倒一个指挥官,敌人的进攻可能就乱了套;一枪干掉一个机枪手,我方的冲锋就少了很多阻碍。
这叫“点穴”,用最小的代价,换最大的战果。
再说藏得好。
夜里打仗,最怕枪口的火光。
火光一闪,你的位置就暴露了,敌人的机枪子弹马上就泼过来了。
“三八大盖”因为枪管够长,火药在射出枪口前就烧得差不多了,所以枪口焰非常小,几乎看不见。
枪声也比较沉闷,不像有些枪那么清脆。
这在夜间偷袭的时候,简直就是天赐的宝贝。
战士们可以悄悄打一枪,然后马上换个地方,敌人那边只听到一声闷响,却不知道子弹从哪儿飞来的,心里就发毛。
这种看不见的威胁,比明晃晃的火力压制更让敌人难受。
最后,要是子弹真打光了,这枪还能派上大用场。
它配的三十年式刺刀,长半米,装在枪上,整支枪快一米七了。
白刃战里,拼的就是一股气势和“一寸长,一寸强”。
日本兵个子普遍不高,咱们的战士端着上了刺刀的“三八大盖”冲上去,在长度上就占了便宜。
这最后一搏的血性,是刻在骨子里的,手里有这么个家伙,心里就多了几分底气。
武器这东西,本身没好坏,就看在谁手里。
在侵略者手里,它是杀人的凶器;到了保家卫国的人手里,它就成了复仇的利刃。
“我擦好三八枪,我子弹上了膛”,这首歌当年唱遍了敌后根据地。
战士们对这缴获来的枪,有种特殊的感情。
它不是冰冷的铁疙瘩,是能跟自己说话、一起出生入死的“老伙计”。
从平型关的山沟,到百团大战的铁路线,再到后来朝鲜战场的上甘岭坑道,无数英雄用这把来自敌人的枪,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
他们把这枪的精准、隐蔽发挥到了极致,反过来去对付它的制造者。
甚至到了抗美援朝,很多部队换装了苏式装备,一些老兵还是舍不得交出跟了自己十几年的“三八大盖”。
那份感情,已经超越了武器性能本身,成了一种生死相依的信任。
这支枪后来被送进了军事博物馆,枪身上的菊花纹章和战斗中留下的划痕并存,无声地讲述着一切。
参考资料:
Bin, Shih. China's Small Arms of the 2nd Sino-Japanese War (1937-1945). 2021.
Ness, Leland. Rikugun: Guide to Japanese Ground Forces 1937–1945, Volume 1: Tactical Organization of Imperial Japanese Army & Navy Ground Forces. Helion & Company, 2014.
《轻兵器》杂志编辑部. 《二战步枪系列专题:三八式步枪》. 《轻兵器》, 2005年第5期.
本文仅供休闲娱乐,不涉及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处理。
来源:老吴说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