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开盒”乱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7:03 1

摘要: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也日益严峻:推销电话能精准报出身份证号,诈骗短信能准确写出家人工作单位,甚至户籍信息、公积金记录都能按条计价买到“不限次查询套餐”……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信息技术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也日益严峻:推销电话能精准报出身份证号,诈骗短信能准确写出家人工作单位,甚至户籍信息、公积金记录都能按条计价买到“不限次查询套餐”……

《2024中国政企机构数据安全风险研究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个人信息泄露超过200亿条。这警示我们,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数字时代的紧迫命题。

当个人隐私在网络暗角里被明码标价交易时,我们很可能都是待价而沽的“透明人”,而“开盒”这种新式网络暴力违法犯罪行为也借此滋生。近年来,从商业化的蓄意攻击,到“饭圈”争执中的恶意报复,再到个人纠纷的情绪宣泄,“开盒”的阴影逐渐侵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侵蚀着社会信任和秩序,严重危害公民信息安全。

2025年9月,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整治恶意挑动负面情绪问题”专项行动,将“开盒”行为与污名化炒作、“饭圈”拉踩一同列为重点整治对象,彰显了国家治理此类乱象的坚定决心。

所谓“开盒”,又称“开盒挂人”,是指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手段进行网络搜索、挖掘,搜集个人隐私信息,并将这些内容在网络公开发布。这种非法行为,将披露个人信息的行为“武器化”,一旦隐私被曝光,受害者往往会遭遇网络骚扰、人身威胁、道德谴责等,甚至演化为网络暴力。

“开盒”乱象之所以猖獗,根源在于其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非法利益链条。从“信息贩子”到“网络打手”,从平台漏洞到支付渠道,已经形成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黑色产业链——隐私不再是受法律保护的权利,而是被异化为可随意交易的商品。

有媒体报道,一名高校学生因网络纠纷被“开盒”后,短短几小时内就遭遇数百个骚扰电话,私人生活照片被全网传播,生活受到严重干扰。这些新闻不禁让人产生极大的疑虑和担忧:我们的信息为何能如此轻易地被他人窃取、贩卖?个人的数据安全还有保障吗?

面对群众对清朗网络环境的深切期待,中央网信办开展的专项行动,从阻断“开盒”信息传播、完善预警机制、加大惩治力度、优化保护措施、加强宣传引导等多个维度明确工作要求,督促各地网信部门、各网站平台进一步强化“开盒”问题整治工作,为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筑起防线。

整治“开盒”乱象,需多管齐下。当前,对于“开盒”乱象,还存在着网络平台责任边界模糊、电子证据认定标准不一、跨地域执法协作机制不畅等问题。当某地警方查处一个“开盒”团伙时,往往发现服务器在境外、资金通过虚拟货币流转、成员使用匿名通信工具联络,给执法造成了重重困难。

要破解这些难题,不能仅靠一个部门单打独斗,而是要建立网信办、公安机关、金融监管、通信管理等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同时完善平台内容审核与用户实名制管理,打通从线上到线下的全流程监管通道。

除了刚性执法和监管,整治“开盒”乱象更要构建社会共治的“柔性守护网”。学校教育应将网络伦理与法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引导青少年从小树立尊重他人隐私、恪守网络底线的意识。相关部门应定期曝光典型案例,加强公众对“开盒”危害的认知,提升自我防范能力。

互联网企业应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开发更加完善的隐私保护工具,为用户筑起技术“屏障”。每位网民应自觉抵制“开盒”乱象,不转发、不跟风,做清朗网络的守护者,构建起数字社会的善意防线。当每个人都能守住“不泄露他人隐私”的底线,我们才能构建起有温度、有韧性的社会联结。

治理“开盒”乱象,是一场维护网络文明、守卫个人尊严的持久战,是数字社会必须跨越的文明考验。让我们携手编织监管溯源、立法亮剑、司法协同、社会共治的个人信息保护网,重塑清朗有序的网络空间。

作者:毛涣涣

美术编辑:陈美希

更多精彩视频

欢迎投稿,转发分享

来源:前线理论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