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周圈粉无数 ,“江南第一书码头”何以是黄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6:11 1

摘要:10月24日下午,随着“江浙沪青年评话专场”在黄埭百年书场演出的结束,为期7天的首届黄埭“苏州评弹”周圆满收官。这场以“乡音传雅韵・文脉续新篇”为主题的文化盛会,汇聚名家新秀、涵盖多元活动,让“江南第一书码头”昔日盛景重现,为苏州乃至江南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

首届黄埭“苏州评弹”周日日精彩、场场爆满。苏报融媒记者 林琳 实习生 贡苏柳/摄制

10月24日下午,随着“江浙沪青年评话专场”在黄埭百年书场演出的结束,为期7天的首届黄埭“苏州评弹”周圆满收官。这场以“乡音传雅韵・文脉续新篇”为主题的文化盛会,汇聚名家新秀、涵盖多元活动,让“江南第一书码头”昔日盛景重现,为苏州乃至江南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黄埭镇践行文化自信、推进民生实事的生动实践。

首届黄埭“苏州评弹”艺术周自10月18日启幕,7天时间里,“一日一主题”打造7场特色专场,从开幕首演的名家云集到冯梦龙作品专场、90后青年演员专场,再到相城籍演员“回家”专场、评弹学校专场与名票专场,老中青三代评弹人齐聚黄埭百年书场,用琵琶三弦与吴侬软语,为观众献上一场场沉浸式的传统曲艺盛宴,让“评弹之乡・品味黄埭”的文化名片愈发鲜活。

84位参演者中,既有8位“牡丹奖”获得者、18位国家一级演员这样的业界泰斗,也有江浙沪三地的青年演员、票友与学生。老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与新秀的青春活力交织,形成“薪火相传” 的生动图景。

开幕首演袁小良等8位国家一级演员登台。 苏报融媒记者 林琳/摄

每日演出各有亮点,精准对接不同群体文化需求:

开幕首演上,金丽生、袁小良、王瑾、王池良等8位国家一级演员联袂登台,少儿评弹《苏州好风光》与流派新唱《月圆人美 花好》相映成趣;冯梦龙作品专场里,《杜十娘・沉箱》《十五贯》等改编自冯梦龙笔下故事的评弹作品,让古典文学与传统曲艺碰撞出奇妙火花;90后青年演员专场中,11位新秀以《潇湘夜雨》等作品为载体,在保留评弹韵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吸引不少年轻观众到场;相城籍演员“回家”专场,王池良、张建珍、朱永刚等本土演员用乡音演绎经典,唤起全场乡情共鸣,朱永刚一家三口同台献唱的《我的名字叫解放军》,更是成为当天演出的“爆款节目”;苏州评弹学校传承班学生在名家指导下演绎的《大脚皇后》,用扎实功底证明评弹后继有人;名票专场中,19位民间爱好者带来的红色经典与传统选段,更彰显出评弹艺术深厚的群众根基。此外,袁小良等艺术家还走进黄埭实验小学开展“名家进校园”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评弹魅力,而闭幕式上的江浙沪青年评话专场,更以利落演绎为艺术周画上圆满句号。

精彩的演出自然收获热烈反响,“日日有戏、场场爆满”成为评弹周最真实的写照。黄埭百年书场140余个固定座位场场告急,每场需额外增设30至50个加座。开演前,不少观众早早到场,沏上一杯香茗,指尖轻捻杯沿静静等候,尽显江南人听书的雅致与从容。演出正式开始,现场氛围逐渐升温,经典曲目轮番上演,现场掌声经久不息,一曲唱罢,“再来一首”的“安可”声此起彼伏,六七十岁的“听客”们仿佛变回热情的年轻人,听到熟悉选段便摇头晃脑轻声和唱,遇到诙谐曲段则捧腹大笑,将现场气氛一次次推向高潮。

这样的热闹不仅吸引了本地居民,更让无锡、上海等周边城市的戏迷专程赶来。年过七旬的吴阿姨笑着说,她特意从无锡组团而来,同行的还有十几个邻居,“我们常来黄埭听书,这里环境宽敞、门票实惠,演员专业且曲目不重样”;资深评弹爱好者张先生第一次来到黄埭,便被百年书场的文化氛围深深震撼,连看两场演出后,还专程前往冯梦龙村追寻作品文化根源。据统计,本届黄埭“苏州评弹”周共吸引近1500人次入场观看,线上同步直播更打破地域限制,让全国各地的评弹爱好者也能“云听书”,传统艺术的魅力正以新的方式跨越山河。

“日日有戏、场场爆满”成为评弹周最真实的写照,戏迷边看边录。苏报融媒记者 林琳/摄

为何是黄埭?为何能办出这样高规格、高人气的评弹周?答案藏在黄埭的历史文脉里。这座有着“银黄埭”美誉的古镇,自诞生之日起,便与评弹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溯百年,黄埭曾是吴县西北部及无锡、常熟周边地区的物资集散大镇,三里长街上商铺林立、商贾云集,茶馆书场随之兴起。从同治年间到民国末期,万云楼、畅苑、怡苑、万福园等九大书场次第开设,形成“三里长街 九家书场”的格局,密度在江南地区罕见。评弹名家蒋月泉、徐云志、严雪亭等纷纷来此演出,“评弹皇帝”严雪亭更是留下“说书跑码头,能过黄埭关,算是有本事”的佳话,黄埭也因此赢得“江南第一书码头”的美名。黄埭古镇至今仍保存着清同治年间建造的第一家评弹书场万云楼,新中国成立前夕更名为长乐茶馆,见证着黄埭评弹的百年历史。

浓厚的评弹氛围,孕育出一批本土乡贤名家。其中,黄埭籍评弹作家朱恶紫堪称典范,他一生痴情评弹、笔耕不辍,创作的134首弹词开篇中,《杜十娘》经“蒋调”创始人蒋月泉演绎后声名远播,近百年来在书场间传唱不衰,成为苏州评弹史上难以超越的经典之作。

薪火相传的坚守,更让黄埭评弹的脉络愈发清晰。夏云泉深耕传统长篇评弹表演及创作,其创作表演的现代书目《阿庆嫂到上海》演出超3000场,在江浙沪戏迷中积累了广泛口碑;廉勤荣善于深度挖掘人物角色特质,且“噱头”幽默、应变灵活,舞台感染力极强;浦建娟的“侯调”唱腔清甜婉转,每次惠民演出都能以灵动声线为观众带来欢乐;杨晓新作为黄埭评弹核心辅导力量,长期为黄埭镇民间评弹团和少儿评弹社团提供专业辅导;侯骁晟台风俊朗,说表风趣稳健,弹唱韵味醇厚,演唱蒋调尤为传神;还有朱永刚一家三口与评弹的不解之缘,更让这份坚守有了具象的传承样本。

1977年出生的朱永刚,16岁初中毕业后从2000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当年唯一考入苏州评弹学校的黄埭学生,后来凭借《吴宫遗恨》等作品斩获多项大奖,成为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二级演员;他的妻子也是吴中区评弹团二级演员,两人的儿子金楷润也追随他们的脚步,投身评弹事业。“黄埭是我的根,也是我评弹梦想的起点”,朱永刚说,两年前他还在百年书场举办公益专场。

正是这样一代代黄埭籍评弹人的接力,才让“江南第一书码头”的艺术火种生生不息,推动黄埭评弹在新时代持续发扬光大。

2013年成立的黄埭镇民间评弹团,更是汇聚了一批民间爱好者,团员张美娟退休后加入团队,每天坚持练习弹唱,“唱黄埭十八景时,过去的风景仿佛就在眼前”。民间评弹团成立10年来,原创《黄埭四季游》《冯梦龙》等作品多次获奖,还受邀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让黄埭评弹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朱永刚一家三口同台献唱的《我的名字叫解放军》。苏报融媒记者 林琳/摄

“2元一张门票,有空调还能免费续茶水,这样的惠民服务太贴心了!”今年75岁的黄埭居民唐才元开心地说。

近年来,黄埭镇始终将评弹文化传承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从阵地建设、常态化演出、人才培育等方面发力,构建起全链条传承体系,让评弹艺术真正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在阵地建设上,黄埭镇投入大量资源打造文化地标。2022年8月,全国首个集“园、馆、场、所、厅、台”六位于一体的评弹主题公园——苏州评弹公园正式开园。上海评弹团传习基地、苏州评弹学校实践基地、苏州市评弹团创作基地、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宣教基地、江苏省演艺集团评弹团演出基地等一批阵地的挂牌,让这里成为评弹艺术实践与创作的重要基地,标志着黄埭镇在评弹文化传播上迈出坚实的步伐。上海游客陈女士参观后称赞:“既能欣赏评弹演出,又能了解历史文化,这样的主题公园很有特色。”

黄埭评弹博物馆 黄埭镇供图

黄埭评弹博物馆是公园的核心场馆,馆内收藏700余件藏品,评话名家潘伯英的百年竹衫、王少泉的《三笑》手抄本、《光裕社一百五十年纪念册》等文物,生动展现评弹艺术的发展历程。博物馆免费向市民开放,成为传播评弹文化的重要窗口。

阵地建好后,常态化演出成为传承关键。“每月上半月,百年书场举办长篇惠民演出;下半月,则在东新书场、冯梦龙书场开展,演出团队为专业院团评弹演员。”黄埭镇农村工作和文体旅游办公室文体旅服务岗副主办吴灵溪介绍,今年以来,全镇已举办评弹惠民演出420余场、综合性文艺演出17场,惠及居民4.2万余人次。惠民票价、贴心服务,让书场成为老年人的“文化乐园”,年轻人的“打卡地”,传统艺术在日常演出中焕发活力。

黄埭少儿评弹团 黄埭镇供图

人才培育是评弹传承的核心。黄埭实验小学早在2020年便成立评弹社团,组建少儿评弹团,并与苏州评弹学校结对共建,由苏州评弹学校选派专业评弹教师开展指导,50多名学生接受系统传习。2022年,“袁小良大师工作坊”入驻学校,袁小良本人也通过开展讲座等形式在学校教师、学生中开展评弹普及。成立以来,该少儿评弹团已多次登上江苏书展、江苏方志大讲堂、相城区少儿评弹展演等省市区演出舞台,孩子们演绎的《苏州好风光》《相城美》深受好评。评弹周期间,黄埭实验小学“苏州评弹”传习基地正式授牌,基地将从娃娃抓起,建立黄埭镇稳定的评弹文化人才梯队,为评弹艺术的未来储备新生力量,学校将把苏州评弹文化深入融入学校教育,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品牌。

原创作品创作是评弹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黄埭镇坚持推出原创评弹节目,中篇评弹《春申君传奇》荣获“2023 江苏省文艺大奖・第十届曲艺奖”文学奖,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巡演 10余场;短篇评话《顾九思》《永不放弃》,弹词开篇《黄埭四季游》《清廉知县冯梦龙》等作品,将本土历史、廉政文化融入艺术,既丰富了演出内容,又传播了地方文化。

今年8月,黄埭镇“苏州评弹”入选相城区第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黄埭镇党委宣传委员邓维华表示,希望通过举办评弹周这样的高规格活动,推动黄埭与评弹深度融合,重现“江南第一书码头”盛景,将黄埭打造成为苏州评弹的重要地标。

此次评弹周期间,黄埭镇与苏州评弹学校签署合作框架,将构建“幼儿启蒙—少儿培育—专业提升 —产业转化”全链条合作体系,为评弹传承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弦音袅袅,文脉绵延。首届黄埭“苏州评弹”周虽已落幕,但黄埭镇传承发展传统艺术的脚步从未停歇。这座有着百年评弹底蕴的江南古镇,正以民生为基、以创新为翼,让评弹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书写着传统曲艺传承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引力播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