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们开门见山,这个国家其实就是唯一不和中国建交的邻国——苏丹。他们的首都距离中国仅不到一百公里。
文 | 人文社
编辑 | 人文社
«——【引言】——»
当世界都把眼光投向欧洲、投向中东的时候,非洲东北角的一个国家,正在经历一场被遗忘的灾难。
这场战争打了两年半、死了数十万、流离失所者破千万,而全球大多数人却鲜少听闻这个名字。
这个国家到底是谁?背后有什么故事?
咱们开门见山,这个国家其实就是唯一不和中国建交的邻国——苏丹。他们的首都距离中国仅不到一百公里。
但要说起这场冲突,先从它的根源说起。苏丹很早以前就不是一个平稳的国家:1956年独立以后,南方和北方之间因为种族、信仰、文化差异,长期内战不断。
直到2005年,南北分裂,南方那块卷铺盖离去了,北方留下来继续承受乱局。
分裂之后,北方的苏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资源收割的大头跑了。
与此同时,一股名为快速支援部队(RSF)的准军事力量迅速壮大,与正规军苏丹武装部队(SAF)形成了权力与资源角力的局面。
RSF在达尔富尔、金矿地带、走私通道里积累了巨额财富;SAF握住国家机器、政府预算与正规结构。
2019年,几十年执政的总统被推翻,SAF与RSF手起刀落一起接管政权。
可因为资源和军队各自为政,融合谈判破裂,2023年4月15日,枪声响起,苏丹陷入大规模战火。
战争爆发之后,现实比任何剧本都残酷。首都喀土穆、达尔富尔、杰济拉州成了战场。
正规军有空军、重炮、战机,民兵化的RSF则靠皮卡车、高机动、近战突击。城市里听得到无人机轰炸声、小巷里也可能是一阵砍刀挥舞。
在北科尔多凡、达尔富尔省会法希尔,围城、饥荒、断水、断粮成了日常。比如法希尔被围困数月、食物几近绝绝,居民靠雨水维生。
也有市场被轰炸、医院被击中、未经审判的处决浮出水面:2025年6月,一家医院遭袭,死者包括儿童和医护人员。
死亡数字从来不是简单的统计那么一笔带过。研究表明,仅喀土穆州在战事的14个月里,估算死了6万多人,其中约2.6万人死于暴力。
联合国人权事务办公室2025年9月发布的报告称,仅2025年1–6月,就有3 384名平民被杀,其中990例可能是公然处决。
还有对难民营与被围困市镇的观察:近期在达尔富尔附近的Zam Zam难民营,RSF的一次攻击可能造成千余人死亡。
所有这些仅仅是纪录中的冰山一角。整个国家流离失所的人可能已经超过1400万。
为什么这场战争能持续两年半、为什么关注度这么低?背后其实有几个交织的原因。
首先是资源争夺让战争根子扎得深。苏丹的金矿、走私通道、农业地带成了两军争夺的核心。
研究指出,战争让金矿区现实上被分割:SAF控制红海、北部、河流区,而RSF则掌握达尔富尔、西科尔多凡的矿场,两边都通过黄金与武器来维持冲突。
其次就是普通人没有选择。年轻人面对的是:无论是哪支部队,参军可能是唯一的“工作”,领工资、拿一口饭。
要么躲在控制区里听谁的、交多少保护费。对他们而言,这不是信念,是生存。
再者,国际社会的视线疲惫且有偏差。相比欧亚战场、地中海冲突,苏丹看起来“远”,也不牵连大国主权边界、油气通道或全球供应链。
“地缘价值低”让它默认成了“别人的战争”。联合国把这称作“世界最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之一。
最后是媒体与公众心里也有“麻木阈值”:当战争、饥荒、流离在不同地点接连爆发,关注就会涌向最新、最“可视化”的热点。
没人愿意一直盯着已经持续几年的地狱。
在这场灾难里,平民受到的伤害尤为深重。被轰炸的教堂、被狙击的孩子、被饥荒磨垮的老兵。
这一切不是电视剧,而是真实发生的,达尔富尔的Zam Zam营地,曾收容数十万人,是逃离战火的避难所。
可在一次攻击中,这里被当成目标:房屋被烧、医院被炸、母亲抱着孩子逃命。
生病不仅仅是一种风险,而成了死亡的前奏。医院缺药、道路被炸、交通中断,一场常见的传染病就可能夺命。
悲痛的现实里,妇产医院遭袭、市场被弹、饥荒逼近。
凡是曾经觉得苏丹“离我们远”的人,也许应该停下来想一想:如果站在那些孩子或母亲的位置,他们的恐惧不比任何战区少。
这场冲突,对整个社会的伤害是深远的。基础设施破碎、电力停摆、水源污染、粮仓荒废。
这些不仅仅影响现在,更影响未来。苏丹的农业重地在战火中废弃,孩童缺乏营养、年轻人出路被武器与金矿绑住。整个国家可能会陷入几十年的恢复期。
而权力争夺也并未像冲突初期那样“仅仅为了夺权”,而已变成了一种结构:谁控制兵力、谁控制矿山、谁控制走私线路,谁就能在这场没有终点的战争里站稳脚跟。
普通人与其说是参与者,不如说是被卷入。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这和我有什么关系?其实,与其说我们“站在远方”,不如说我们“忽视了一个正在进行的危机”。
当一个国家的四分之一人口受困,一条条生命在挨饿、挨炸、挨病中被熬成数字,我们不能只是旁观。具体到每个人能做的,也许是先记住这个名字——苏丹。
也许是了解、传播,让它从“被遗忘”变成“被看到”。战争结束之前可能还很远,但希望不应该等待。
哪怕只是让一个人知道,让一条捐助通道通畅,让一场讨论扩大一点,哪怕无力改变整个形势,至少能对某一个生命有所帮助。
在我们的世界里,平静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无数人用鲜血与苦难换来的奢侈。文字很轻,却能承载见证的责任。
别因为地理距离而疏远别人的恐惧,也别因为战争规模而丢掉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愿那片被战火扫过的土地上的人,哪怕在最暗的时候,知道还有声音在听。
参考资料:央视新闻——苏丹政府机构进入警戒状态 应对局势升级
英国《卫报》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