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段乌军炮兵小组在顿巴斯地区实战操作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仅用3分钟完成阵地部署、连发6枚炮弹后迅速撤离,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俄军一个前沿补给点已在炮火中化为废墟。
2025年的乌克兰战场上,一支由120门法国“凯撒”自行火炮组成的远程火力部队,正悄然改写现代炮兵的作战规则。
这些钢铁巨兽不仅成为乌军抵抗的中坚力量,更以惊人的机动性和精准打击能力,为全球军事观察家提供了鲜活的研究样本。
最近,一段乌军炮兵小组在顿巴斯地区实战操作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仅用3分钟完成阵地部署、连发6枚炮弹后迅速撤离,无人机传回的画面显示,俄军一个前沿补给点已在炮火中化为废墟。
这场“闪电式打击”的背后,正是“凯撒”系统在信息化战场上的一次经典演绎。
自2022年首批“凯撒”运抵乌克兰以来,这款155毫米/52口径自行火炮已累计发射超过30万发炮弹,作战足迹覆盖乌克兰平原、森林与城镇地带。
据法国国防部2025年9月发布的评估报告,乌军操作的120门“凯撒”中,超过90%仍保持高战备状态,其平均射击精度误差控制在10米内,远超传统火炮。
值得注意的是,乌军炮兵在实战中摸索出的“打带跑”战术——利用系统自动化装填功能,在无人机引导下完成首轮打击后,5分钟内即可转移至备用阵地,有效规避了俄军反炮兵火力的报复。
今年8月,乌军第45炮兵旅在哈尔科夫方向的一次防御作战中,凭借4门“凯撒”交替机动,连续摧毁俄军3个装甲集结点。一名参与行动的乌军士兵在社交平台透露:“我们像‘战场幽灵’一样,每次开火后立即沿着林间小路撤退,俄军的无人机甚至来不及锁定位置。”这种灵活战术的背后,是“凯撒”系统高度集成的数字化火控模块,它能实时接收北约侦察卫星数据,并与美军提供的“海马斯”火箭炮系统形成火力互补。
乌克兰战场的成功案例,直接推动了“凯撒”的全球化进程。2025年10月初,法国KNDS集团与美国Leonardo DRS公司宣布建立战略合作,计划为美国陆军开发一款基于“凯撒”技术的轻型卡车炮。
根据协议,美方将负责底盘集成与后勤保障,法方则提供核心火炮技术,这一合作被业界视为北约标准化装备的重要一步——未来美军轻型部队可能装备的“凯撒”变体,射程有望突破60公里,并兼容美军现役的“神剑”制导炮弹。
值得关注的是,凯撒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同样经过验证,2024年冬季,乌军曾在零下20度的顿涅茨克地区持续作战,而“凯撒”的液压系统未出现冻僵故障。
法军工程师透露,该系统的关键部件采用特殊保温设计,可在-30℃至50℃的温差内稳定运行,这种可靠性,或许正是沙特、印度等国家近期加大采购谈判力度的原因。
“凯撒”的价值不仅在于硬件性能,更在于它重新定义了炮兵的角色,传统炮兵往往依赖固定阵地进行覆盖式打击,而“凯撒”则通过“发现-打击-撤离”的循环,将炮兵转化为敏捷的精确打击单元。
今年7月,乌克兰军方曾公布一组对比数据:一门“凯撒”在一天内执行12次打击任务,移动总里程达200公里,而俄军同类型火炮因转移迟缓,损失率高出40%。
这种作战模式的变革,与无人机的发展密不可分,乌军通常派出廉价商用无人机进行前沿侦察,一旦发现目标,坐标可通过平板电脑直接传输至“凯撒”的火控系统。
整个过程无需人工计算射程,系统自动生成射击方案,一名法国军事顾问评价:“这就像给炮兵装上了‘外卖软件’,订单(目标)一来,系统自动派单(分配火力)。”
从乌克兰平原到美军采购清单,“凯撒”自行火炮的实战表现证明,现代战争正在从数量堆砌转向质量博弈,它的成功并非源于单一技术突破,而是机动性、信息化与战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无人装备的进一步整合,炮兵或许将不再只是战场上的辅助力量,而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变量。
来源:文渊的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