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尽管部分患者可追溯到感染(如幽门螺杆菌、EB病毒)、药物、食物或物理刺激(如冷、热、压力),但约70%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找不到确切病因。近年来研究发现,其本质更倾向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部分患者体内存在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
1. 病因隐匿,多数无法明确诱因
尽管部分患者可追溯到感染(如幽门螺杆菌、EB病毒)、药物、食物或物理刺激(如冷、热、压力),但约70%的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找不到确切病因。近年来研究发现,其本质更倾向于一种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疾病——部分患者体内存在针对IgE或高亲和力IgE受体(FcεRI)的自身抗体,导致肥大细胞异常活化,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
此外,慢性炎症状态、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精神压力等因素也可能参与发病机制,形成复杂的“多因素网络”。
2. 病程迁延,治疗依从性差
由于症状时轻时重,不少患者在缓解期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长期使用抗组胺药又担心“副作用”或“耐药”,进一步削弱治疗信心。实际上,现代抗组胺药安全性较高,规律用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3. 传统疗法存在局限
一线治疗为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但约30%-40%患者单药效果不佳,需剂量加倍或联合用药。对于难治性病例,曾使用糖皮质激素、环孢素等免疫抑制剂,虽有一定疗效,但长期应用存在代谢紊乱、肝肾毒性等风险。
4. 心理负担不容忽视
瘙痒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白天疲劳、注意力下降;皮疹暴露部位影响外貌,引发社交回避。研究显示,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焦虑和抑郁发生率高达40%以上,而心理压力本身又可加重病情,形成“瘙痒-焦虑-加重”的恶性循环。
根据《中国慢性荨麻疹诊疗指南(2023修订版)》及全球过敏与临床免疫学会(WAO)推荐,慢性荨麻疹应采取阶梯式、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 第一步:生活方式干预与诱因规避
记录“症状日记”:每日记录饮食、环境变化、情绪波动、用药情况及症状程度,有助于识别潜在诱因。避免物理刺激:寒冷性荨麻疹患者注意保暖;胆碱能性荨麻疹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压力性荨麻疹减少皮肤摩擦。皮肤护理:使用温和无刺激的清洁产品,避免热水烫洗,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心理支持:通过正念冥想、认知行为疗法缓解焦虑,必要时转介心理科。▶ 第二步:药物治疗——标准阶梯方案
特别提醒:糖皮质激素仅限短期应急使用(一般不超过5天),不建议长期口服。
▶ 第三步:辅助与物理治疗
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光疗:通过调节皮肤免疫微环境,减轻炎症反应,尤其适用于寒冷性或压力性荨麻疹。中医中药:辨证施治下,如风热犯表用消风散,血虚风燥用当归饮子加减,配合针灸可改善症状。但需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避免滥用“秘方”。随着对疾病机制的深入理解,靶向治疗正逐步成为难治性慢性荨麻疹的新选择。
1. 抗IgE生物制剂:奥马珠单抗
作用机制:结合游离IgE,阻断其与肥大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脱颗粒。疗效:III期临床试验(ASTERIA I/II)显示,每月皮下注射300mg,80%以上患者在12周内实现完全控制。国内现状:已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广泛用于抗组胺药无效的中重度患者。2. 新一代抗IgE单抗:利格列替尼
在关键III期试验中,ligelizumab在多个剂量组中显示出优于奥马珠单抗的趋势,尤其在完全缓解率方面更具潜力,目前处于上市审评阶段。3. JAK抑制剂:巴瑞替尼、乌帕替尼
阻断JAK-STAT信号通路,抑制多种炎症因子(如IL-4、IL-13、IFN-γ)释放。小规模研究显示,JAK抑制剂可在数日内快速缓解瘙痒,适用于伴有自身免疫背景的患者。注意事项:需监测感染风险、血常规及肝功能。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正在探索生物标志物(如IL-1β、TSLP水平),未来有望实现“分型治疗”。例如,高IgE型患者优先选择抗IgE疗法,Th17优势型考虑IL-17或IL-23靶向药物。
慢性荨麻疹虽难以“根除”,但绝大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实现完全控制或显著改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疾病、坚持科学管理、避免盲目跟风。随着生物制剂和靶向药物的普及,越来越多难治性患者迎来了新的希望。
来源:云流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