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有网友反映打开“宝宝巴士儿歌”APP时,开屏页面竟跳转到低俗擦边直播等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第三方广告。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们一不小心点击,就能自动下载各种不明软件。这则消息迅速引发众多家长和网友关注。
近日,有网友反映打开“宝宝巴士儿歌”APP时,开屏页面竟跳转到低俗擦边直播等不适合儿童观看的第三方广告。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们一不小心点击,就能自动下载各种不明软件。这则消息迅速引发众多家长和网友关注。
宝宝巴士作为服务全球7亿家庭用户的儿童内容品牌,已经发布了超过200款APP、4500多集儿歌动画,面向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了12种语言版本。这样一个行业巨头,却因低俗广告问题被推上风口浪尖。
事件曝光后,宝宝巴士客服最初回应称,广告由第三方平台投放,审核监督难免存在“疏漏”,此说法未能平息公众质疑。
随着舆论发酵,10月29日,宝宝巴士官方发布正式声明,对此次事件“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宣布三项整改措施:对内部审核负责人进行严肃处理;完善广告合作方审核机制,严格筛选广告主;组建研发团队着手研发广告强制拦截功能。
商业模式:宝宝巴士为何要接这些乱七八糟的广告?
有数据显示,2018—2020年,宝宝巴士三年共计盈利6.4亿元,且毛利率均保持在95%左右。宝宝巴士的主要收入来源,是APP广告分成。
这种“免费内容+广告变现”的模式,用免费儿歌动画吸引孩子,用孩子流量吸引广告主,用广告收入继续扩大用户规模,构建了一个完美的商业闭环。
唯一的问题是,孩子们成了这个商业模式里的产品,而不是用户。
责任边界:第三方广告不是挡箭牌
宝宝巴士的道歉声明将问题归咎于“第三方平台接入”,这一解释虽道出部分事实,却难以免除其主体责任。作为应用提供者,宝宝巴士有责任对平台上所有内容进行严格审核与管理,确保儿童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现实中,类似问题并非个例。从儿童平板到智能手表,多种儿童电子产品都曾曝出内容安全问题。2022年,小天才T1儿童平板因应用商店中出现血腥、暴力、色情游戏而被约谈;去年,360儿童手表的智能问答功能因提供错误历史观内容而引发争议。
这些事件共同揭示了一个严峻问题:儿童数字环境正在遭受严重污染。
法律视角: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法律屏障
保护儿童线上安全,我国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
《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设“网络保护”章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要求,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软件、专门供未成年人使用的智能终端产品应当具有有效识别违法信息和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信息、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等功能。
在欧美市场,这一问题早已被立法严格约束。美国的《儿童在线隐私保护法》(COPPA)要求,凡是面向13岁以下用户的应用,不得未经家长明确授权收集个人数据或定向投放广告。
治理之道:儿童数字环境需要“零遗漏”监管
宝宝巴士事件暴露了整个广告生态的结构性问题。广告联盟的高速流转、媒体端的弱话语权、监管机制的滞后,共同造成了“责任悬空”的状态。
对相关企业而言,不能只把“儿童专属”作为营销噱头,而应当将其转化为更高的内容标准和更严格的管理要求。在引入广告时,除了技术层面的过滤,更应建立专门的儿童广告审核机制,从源头上杜绝不良信息的侵入。
当然,监管部门也应当针对儿童类应用建立更明确、更细致的广告投放规范,同时加大日常巡查和执法力度,让触碰红线的企业付出应有代价。
此外,还应建立便捷的举报渠道,鼓励家长和社会共同参与监督。
家长指南:守护孩子的数字世界
在企业和政府承担责任的同时,家长也要主动保护孩子的数字安全。
“信息如空气般无处不在,家长应成为孩子的探索伙伴,与孩子一起查证信息,体验技术原理。”广东省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文庆指出,智能时代孩子需要具备四大核心素养:信息甄别与批判思维、计算思维、负责任数字公民意识、创新应用能力。
孩子们的数字世界不应成为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法外之地”。每一次点击、每一次观看,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他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儿童产品的底线不是“合法”,而是“敢给自己孩子用”。宝宝巴士的致歉与整改,若不能触及“流量至上”的病根,类似危机迟早会重演。每个孩子的童年都只有一次,容不得半点马虎与妥协。
来源:中国公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