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由《医师报》社主办,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星耀医路·腰你同行”首届骨科科普大医生技能比赛项目圆满落幕。从线上踊跃投稿的科普视频,到线下精彩纷呈的现场演讲,比赛足迹遍布全国25个省市,吸引了近600位怀揣科普热情的医生踊跃参与。最终评选出一等
日前,由《医师报》社主办,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公益支持的“星耀医路·腰你同行”首届骨科科普大医生技能比赛项目圆满落幕。从线上踊跃投稿的科普视频,到线下精彩纷呈的现场演讲,比赛足迹遍布全国25个省市,吸引了近600位怀揣科普热情的医生踊跃参与。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5名。
为了推动科普工作更进一步,提升患者健康素养,特此展示“星耀医路·腰你同行”首届骨科科普大医生一等奖作品。
本文作者:广东省中医院 大德路总院膝骨关节病科 孙赫 洪郭驹 徐逸生
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天气一转凉或一下雨,关节就开始隐隐作痛,仿佛成了“人体天气预报”?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很多人会将这种症状归结为“风湿”。但事实上,这种与天气变化相关的关节疼痛,很可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风湿”,而是骨性关节炎在作祟。今天,我们就来厘清类风湿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的区别,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关节疼痛。
核心知识点:类风湿关节炎 vs 骨性关节炎
虽然类风湿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都会导致关节疼痛和不适,但它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从病因、症状到治疗方法都有显著差异。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即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关节组织,导致炎症反应。这种情况通常会影响双侧对称的关节(如双手、双腕、双膝),表现为关节肿胀、疼痛、僵硬,尤其是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感可持续一小时以上。类风湿关节炎是系统性疾病,还可能伴有疲劳、低热和全身不适等症状,甚至可能影响心脏、肺部等器官。这类疾病好发于30-50岁的女性,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相比之下,骨性关节炎则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疾病,主要由于长期使用和磨损导致关节软骨逐渐损耗。这种情况多见于负重关节(如膝、髋关节)和手指末端关节,疼痛通常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晨僵时间一般较短(少于30分钟)。骨性关节炎是局部性疾病,一般不伴有全身症状,更多见于老年人群,与肥胖、关节过度使用、创伤等因素密切相关。
为什么骨性关节炎患者会对天气变化如此敏感?目前科学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大气压力变化可能影响关节内压力,刺激神经末梢;二是湿度温度变化可能导致关节周围肌肉和软组织收缩,增加关节压力;三是寒冷天气可能使关节液黏稠度增加,导致关节僵硬和不适。
明确这两种疾病的区别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截然不同。类风湿关节炎需要尽早使用抗风湿药物控制免疫炎症,而骨性关节炎则以缓解症状、改善功能为主要治疗目标。
案例解析:两位患者的就诊经历
案例一:张女士的类风湿关节炎
50岁的张女士近三个月来感到双手关节肿胀疼痛,特别是每天早上起床时,手指僵硬得无法握拳,需要活动一个多小时才能逐渐缓解。她同时还经常感到疲劳无力,偶尔低热。起初她以为是家务劳累所致,直到症状加重才就医。经过血液检查(发现类风湿因子和抗CCP抗体阳性)和影像学检查,最终被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医生为她制定了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抗炎药物和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并建议定期复查。经过三个月规范治疗,张女士的症状明显改善,晨僵时间缩短至十几分钟,生活质量大大提高。
案例二:王先生的骨性关节炎
65岁的王先生退休前是建筑工人,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近年来他的右膝关节开始疼痛,尤其上下楼梯时痛感明显,天气转冷或下雨前疼痛加剧。休息后疼痛会缓解,但没有全身不适症状。医生通过X光检查发现他的膝关节间隙变窄,有骨赘形成,诊断为骨性关节炎。治疗包括体重管理、物理治疗和疼痛管理,医生还建议他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来加强关节周围肌肉。王先生遵循医嘱减轻了5公斤体重,并坚持每天进行医生推荐的膝关节锻炼,半年后疼痛明显减轻,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度也降低了。
从这两个案例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关节疼痛,但类风湿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的表现、诊断和治疗路径完全不同。张女士的类风湿关节炎有晨僵明显、双侧对称、伴有全身症状的特点,而王先生的骨性关节炎则与负重和劳损相关,休息后缓解且无全身症状。正确诊断是有效治疗的第一步。
延伸建议:关节健康管理方案
无论你是哪种类型的关节问题,以下建议都有助于维护关节健康:
1. 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关节疼痛持续不缓解或影响日常活动时,应及时就医。风湿免疫科专门诊治类风湿关节炎等免疫性关节病,而骨科更多处理骨性关节炎等退行性病变。记录你的症状特点:什么时候痛?痛多久?哪些关节?有无其他症状?这些信息对医生诊断很有帮助。
2. 科学运动,强化关节
适量运动对两种关节炎都很重要。对于骨性关节炎患者,低冲击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快走可以增强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减轻关节负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病情活动期应适当休息,在缓解期则应进行适度关节活动度训练,保持关节功能。
3. 体重管理,减轻负荷
体重过重会增加负重关节(尤其是膝、髋关节)的压力。研究表明,体重每减少1公斤,膝关节负荷会减少4公斤。维持健康体重对预防和缓解骨性关节炎尤为重要。
4. 合理饮食,抗炎营养
采用抗炎饮食可能有助于缓解关节炎症。增加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物,减少加工食品、高糖食物和饱和脂肪的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也有助于骨骼健康。
5. 保暖防寒,缓解症状
虽然寒冷不会直接导致关节炎,但保暖可以缓解肌肉紧张和关节僵硬。在天气转冷时,适当添加衣物,特别是保护关节部位,可以使用护膝、手套等保暖用品。
6. 药物治疗与辅助器具
遵循医嘱使用药物控制症状。对于骨性关节炎,疼痛发作时可以使用止痛药;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则需要规范使用抗风湿药物。必要时,可以使用拐杖、鞋垫等辅助器具减轻关节负担。
7. 积极心态,应对慢性病
关节炎多是慢性病,需要长期管理。保持积极心态,加入病友支持团体,学习疾病管理知识,都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
当天气变化时关节出现疼痛,不一定是“风湿”,更可能是骨性关节炎的表现。了解类风湿关节炎和骨性关节炎的区别,有助于我们正确应对关节问题,采取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记住,及时就医并获得明确诊断是有效管理关节健康的第一步。通过科学的方法,即使有关节炎,也能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本文作者: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尚继军
随着生活质量的日益提升和医疗保健事业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寿命正在不断延长。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跌倒导致的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率却在逐年上升。
根据张英泽院士的文献汇报显示,髋部骨折占成人全身骨折的7.01%,而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23.79%。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院士就因髋部骨折引发严重并发症,最终离开了我们,这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髋部骨折对老年人健康的严重威胁。
髋部骨折堪称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数据表明,髋部骨折后,一年之内的死亡率高达20%,30%的患者将永久致残,40%的患者无法独立行走,80%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至少丧失一项独立活动能力。由于其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髋部骨折常常被称为“人生的最后一次跌倒”。
为了应对这一严峻的健康问题,很多国家都出台了老年髋部骨折治疗指南,对手术时间、手术方式以及手术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我国在这方面也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吴新宝院长的带领下,率先在全国开展了“扬帆计划”,开通绿色通道,采取多学科共管的模式,力求让髋部骨折的患者在48小时内得到手术治疗。这是因为对于众多老年人来说,他们本身往往患有多种严重的内科疾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手术治疗,长期卧床将会大大增加骨科并发症如下肢深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的发生风险,进而导致原有内科疾病的加重,形成恶性循环。而我们治疗的根本目的,就是尽可能早地帮助老人恢复到伤前的活动水平。
回顾我的从医经历,2014年,我的岳父不慎跌倒,造成了股骨颈头下型骨折。当时作为一名住院医师,我第一时间请孙永强老师为他做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手术进行得很成功。但命运似乎并不眷顾他,随后胆囊炎发作,他又接受了胆囊切除手术,更不幸的是,胆囊切除术后合并了胆管梗阻,不得不再次进行腹部探查,经过长达半年的时间才最终康复。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为了更好地掌握髋部疾病的治疗技术,我开始不断学习进修。非常幸运的是,我跟随张洪老师的保髋团队,不仅学到了精湛的技术,还发表了一篇文章《多模式血液管理在伯尔尼髋臼周围截骨和髋臼周围截骨及股骨近端截骨中的有效性》,成功解决了临床异体血稀缺的问题,降低了异体血输入,在快速康复的理念下,让患者减少了并发症,降低了花费和痛苦。
然而,繁忙的工作却让我疏忽了对家人的关注,岳父后来因为再次跌倒,造成了髋部的假体周围骨折,不得不再次请刘又文老师进行假体翻修手术。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骨科医生,不仅要不断提高手术技术,更要树立疾病预防的理念。在临床工作中,我见过太多需要经历两次甚至三次骨折手术的患者,这让我更加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在岳父康复后,我只要有时间就会带着他和家人一起锻炼,练习“八段锦”“金鸡独立”等传统健身方法,以强身健体,预防跌倒。同时,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加入了各个学会,并开通了视频号,积极传播疾病防治的理念,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帮助更多的老人避免髋部骨折的发生。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在几千年前就强调“未病先防”,对于我们骨科人来说,让更多的老人避免髋部骨折,就是我们的初心所在。我还制作了一个预防老人跌倒的视频,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老人能够安享健康的晚年。
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方面,我们需要一个系统性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层面:
首先,是骨骼健康管理。骨质疏松是骨折的内在根本原因。老年人应注意均衡饮食,确保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大量证据表明,补充钙与维生素D能有效降低骨质疏松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风险。其次,是跌倒风险的干预。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散步、“八段锦”、“金鸡独立”等,能有效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功能、降低跌倒风险。研究表明,规律的太极练习可以将跌倒风险降低近50%。最后,是环境与社会的支持。家庭和社会环境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比如在卫生间安装扶手、确保室内光线充足、清除地面障碍物等,从物理上减少跌倒的风险。同时,医务工作者和社会应加强健康宣教,提高公众对跌倒和骨质疏松的防范意识。总之,老年髋部骨折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治疗技术、预防措施、健康宣传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让更多的老年人远离髋部骨折的困扰,拥有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英泽. 老年髋部骨折治疗的现状与展望[J]. 中华骨科杂志, 2019, 39(1): 1-6.
[2] Wu XB, et al. The "Yangfan Project" for hip fracture in the elderly in China[J]. Chin Med J (Engl), 2019, 132(18): 2177-2182.
[3] Haentjens P, Magaziner J, Colón-Emeric CS, et al. Meta-analysis: excess mortality after hip fracture among older women and men. Ann Intern Med. 2010;152(6):380-390.
[4] Dyer SM, Crotty M, Fairhall N, et al.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long-term disability outcomes following hip fracture. BMC Geriatr. 2016;16:158.
[5] National Clinical Guideline Centre (UK). The Management of Hip Fracture in Adults. London: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are Excellence (NICE); 2011 Jun.
[6] Weaver CM, Alexander DD, Boushey CJ, et al. Calcium plus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risk of fracture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from the 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 Osteoporos Int. 2016;27(1):367-376.
[7] Gillespie LD, Robertson MC, Gillespie WJ, et al.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falls in older people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2012(9):CD007146.
来源:医师报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