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西桑托斯港的大豆报价单显示,出口价格较年初暴涨79.9%,中国买家集体暂停采购12月及明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一场全球大豆定价权争夺战悄然上演。
巴西桑托斯港的大豆报价单显示,出口价格较年初暴涨79.9%,中国买家集体暂停采购12月及明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一场全球大豆定价权争夺战悄然上演。
近日,巴西大豆出口价格较年初暴涨79.9%,创下七年升水新高。面对这一局面,中国买家选择集体暂停采购2025年12月及2026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涉及规模约800万吨,相当于巴西月度对华出口量的七成。
这场僵局背后,是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与主要供应国之间的深度较量。美国仓库里积压着4200万吨滞销大豆,巴西农民则囤货待涨,国际大豆贸易链条陷入罕见的静默状态。
巴西大豆离岸价在过去三个月内从每吨565美元涨至628美元,涨幅超过11%。
更为夸张的是,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同期合约相比,巴西大豆出口报价高出2.8至2.9美元/蒲式耳,甚至比美国大豆溢价约1美元。
巴拉那瓜港每吨溢价较美国美湾高出66.1美元,部分溢价达每蒲式耳270美分。
中国某头部粮油企业采购总监透露,10月上半月公司的巴西大豆采购成本增加了近300元/吨。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大豆油企业的利润持续为负值,加工每吨巴西大豆亏损高达200多元,山东地区的豆粕出厂价甚至比原料成本倒挂80元一吨。
这场价格危机的根源可追溯到中美贸易紧张关系。2025年以来,为反制美国关税,中国超过9个月未进口美国大豆,转向巴西及阿根廷等地。
中国大豆进口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巴西因此成为主要供应国,占中国进口近80%。
2025年1月至9月,中国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比高达约80%,总量达到6964万吨。
9月份中国采购的巴西大豆更占其出口总量的93%。
这种高度集中的需求关系,让巴西出口商在定价时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而中美贸易摩擦的持续,使得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从2016年的41%降至2024年的21%。
面对巴西大豆的“坐地起价”,中国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冷静与果断。
10月17日,中国大豆产业协会确认,国内买家尚未采购今年12月和明年1月船期的巴西大豆,这一明确的市场信号,表明中方对当前价格的不认可。
中国的底气来自充足的大豆储备。中储粮4500万吨大豆储备足够全国使用三个多月。10月份刚刚拍卖了4万多吨国产陈豆,11月还计划追加投放进口储备豆。
与此同时,中国迅速启动进口多元化战略。2025年9月,阿根廷将大豆出口税降至零后,中国买家在48小时内抢购了130万吨大豆,相当于2024年全年自阿进口量的三成多。
俄罗斯远东地区每月也能向中国供应20多万吨大豆,乌克兰的货源则通过中欧班列在20天内运抵。这种“主力+补充+备选”的供应组合,打破了过去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在贸易博弈之外,中国正在默默推进一场技术革命,以降低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菜籽粕、棉籽粕等杂粕可以替代15%的豆粕使用量。农业农村部设定明确目标,在2027年前将饲料中的豆粕占比从15.3%压降到12%。
湖南有家企业甚至把豆粕占比压到8%以下,奶牛养殖采用的低蛋白饲粮技术能减少30%豆粕用量而不影响产奶。
生猪养殖通过精准配方可以降低1~2个蛋白点,这些措施积少成多效果显著。
国内大豆生产潜力也在不断挖掘。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要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扩大到1亿亩,预计可多产1500万吨大豆。
虽然这点增量无法完全替代进口,但关键时期能起到托底缓冲作用。
买家们正在等待两个关键节点。第一个是巴西新豆上市时机。2025/26年度巴西大豆播种进度已达14%,是历史同期第二快的速度。
私营咨询机构Safras&Mercado预测新季产量可能达到1.8092亿吨,比去年增长5.3%。美国农业部相对保守,预测产量为1.75亿吨。
第二个关键节点与中美贸易谈判相关。10月底如果双方能在贸易问题上取得进展,对美豆的进口限制可能放宽。美国仓库里积压着2000多万吨大豆,价格跌至十年最低点,美国农场主正急切寻找销路。
一旦中国市场重新开放,美国大豆就能反过来制约巴西豆价。这种比价效应将增强中国买家的议价能力。
中美博弈中,大豆是关键筹码。美国中西部红州是大豆主产区,也是特朗普基本盘。若中国持续拒买,美国农民明年或弃种大豆,削弱特朗普选情。
因此中国选择在农民决策前重启美豆进口,既缓解短期供应压力,也透过“牵绳”策略影响美方政策。
世界银行预测全球大豆价格将在2026年稳定,但对中国人来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远未结束。
在巴西、美国、阿根廷之间灵活切换采购策略的同时,储备投放、渠道多元化和技术替代多管齐下,正成为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新智慧。
来源:生活自由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