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懒的诗人:一生只写一首诗,一首诗只有两句,至今人人会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6:31 1

摘要:如果写诗也能摸鱼,那苏麟绝对是摸鱼届的祖师爷。他一生只写了一首诗,两句,整整两句,不增不减。

如果写诗也能摸鱼,那苏麟绝对是摸鱼届的祖师爷。他一生只写了一首诗,两句,整整两句,不增不减。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这两句诗今天谁都能背,谁都会用。发个朋友圈、写个作文、开个会……全是它的身影。写它的人叫苏麟,连名字都快被时代忘了,但他写的这两句诗却活成了永恒。

苏麟,宋代人,具体哪年生的没人记得,哪年死的更查不到。他不像苏轼那样写诗写到手抽筋,也不像白居易那样诗多到能出套全集。

他就写了这两句,没有前文也没有后续。

就算是翻遍《全宋诗》电子版,苏麟那一栏空空如也,只有这两句短得像微信签名的诗,孤零零地挂在那儿。

可这两句被《清夜录》《幼学琼林》《古今谚》反复引用,明清时期的启蒙教材几乎都收录。后来干脆变成谚语,脱离了作者直接活成了民间智慧。

不过苏麟也不是隐士,他是个正经巡检官,归地方官节制。那时候的基层文官既要查案断事,又要写文应酬。

在宋代的官场,诗词就是硬通货。谁会写谁就有“说话权”,不会写诗的话连请客吃饭都容易被边缘。

范仲淹当年在杭州任职,手底下有一堆小吏,有人常送诗来求提拔。结果苏麟这两句直接让范仲淹眼前一亮。

“这人,会做事。”

据《范仲淹全集》记载,苏麟这两句诗写得不只漂亮,还聪明。看似在谈植物,其实在谈“机会”,在点范仲淹是“近水楼台”,自己是“花木”,含蓄又得体。

范仲淹不是傻子,一看就懂。没过多久苏麟就被提拔,走上仕途。那两句诗就是他的“职场敲门砖”。

宋代是个特别讲“文气”的时代。诗词不光是文学,更是一种社交语言是“官话”。

苏麟没有靠“出诗集”走红,他是靠把握住了那个“说话”的机会,他是把诗当成工具来用。

不要以为只有他一个人这样,林升就写了一首《题临安邸》,十年之后传遍天下。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也就一首诗,入了《唐诗三百首》。

在那个文人扎堆的年代,能靠一句诗杀出重围不是混,是准。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听着像是在讲地理,其实全是职场暗语。

“你在领导身边,你有资源优势”,这句说的是“近水楼台”。“你站在风口上,你就比别人容易开花”这句说的是“向阳花木”。

这两句诗后来成了说“关系学”的经典。明清的文人拿它来劝孩子“要主动”,现代人拿它来解释“人脉比能力重要”。

新闻里、演讲稿、作文素材里,出现频率高得吓人。北京语言大学的BCC语料库里显示,这两句诗在近十年国内媒体中引用次数超万次。

它早就不属于苏麟了,而是属于这个社会了。

他能流传千年就是因为他写得准。他没写山水风月,也没写儿女情长。他写的是“人情世故”,写的是“潜规则”,而且用最温柔的方式说出来。

他只是说:你离机会近,你就容易被看见。这是提醒也是现实。

也正因为这份真实,这两句诗才没被时间淘汰。

在现在这个时代,大量内容在堆积。短视频、公众号、网文,全在比“谁写得多”。但苏麟用他的一生,给了个另类答案:准。

他不写“万卷”,但他写得进脑子。这两句诗像钉子一样,钉进了语言系统,钉进了日常生活。它的传播全是靠“用得上”,这才是文化的“硬通货”。

在他躺赢的背后其实他是看得清。

他知道诗不是写给后人考据的,是写给当下的人看的。当时写的人多,但能被记住的。苏麟抓住了时代的“沟通口”,一句话解决了职场表达、官场暗示、权力距离、机会分配四个问题。

说他是个诗人,不如说他是个超级语言工程师。

他没追求“作品数量”,他只追求“表达完成度”。一句话说清楚,就不用第二句。这种“文化极简主义”,在碎片化的今天更显高级。

就像今天的短视频文案、广告口号、产品命名之类的都在学他:一句话打动听众,一句话拿下用户,苏麟是千年前的“内容策划高手”。

现在的文化研究者发现,苏麟这两句诗的传播路径非常典型:从精英圈流行→进入教材→成为谚语→脱离作者→全民使用。

这是语言传播的“完全体”。就像“滴水穿石”“一箭双雕”,它们脱离了来源,但活在了语言里。

苏麟没留下“苏麟体”,但他的作品活成了“语言活化石”,苏麟的一生,像是一场精准的“投壶”。

这两句诗穿过宋元明清,一直走到今天,依旧是中国人表达“位置决定机会”的首选,是因为它说中了人间。

苏麟懒不懒,历史其实不关心,但他那两句诗,就像一颗钉子,钉进了千年的语言体系里。

有时候写得少不是问题,说得准才是王道。苏麟没留下厚重的诗集,但他留下的是另一种文化价值的答案。

来源:往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