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战争:从“鸡飞狗跳”到“母慈子孝”的破局之道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6:26 1

摘要:这一幕幕戏剧化的场景,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却是每日上演的现实。“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句调侃道尽了多少家长的辛酸与无奈。

网上总刷到这样的视频:辅导孩子写作业的家长,被气得捶胸顿足、血压飙升,甚至有人急得进了医院。

这一幕幕戏剧化的场景,对于许多家庭而言,却是每日上演的现实。“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这句调侃道尽了多少家长的辛酸与无奈。

身边的朋友们也常诉苦:“辅导孩子写作业,真是在挑战我的生理极限!”但凡辅导过孩子作业的家长,都对那个场景无比熟悉:孩子的注意力仿佛永远在别处——笔袋成了玩具,橡皮擦能被雕出花来,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要上厕所。时间在无尽的磨蹭中流逝,明明半小时能完成的作业,硬是拖上一两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不知从何时起,“监督并批改作业”成了许多老师对家长的默认要求。于是,家庭变成了“第二课堂”,家长被迫扮演起“助教”的角色,本应温馨的亲子时光,却在作业的战场上“相爱相杀”。

我们必须思考:让家长批改作业,究竟是促进家校共育,还是一种教育责任的转嫁?

事实上,完成作业是孩子的天职,而批改作业、评估学习效果,是老师的专业职责。

现在读初三的书小迷,依然需要妈妈在旁陪伴才能安心写作业。迷爸和迷妈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

迷妈代表的是“陪伴型”家长,认为坐在孩子身边是一种情感支持,孩子遇到难题能及时获得帮助。尽管到了初三,她能辅导的题目已十分有限,但“陪伴”本身已成为一种习惯和仪式。

迷爸则代表了“放手型”家长,认为独立性需要从小培养,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难题应该留到学校请教老师。迷爸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性格急躁,强行辅导只会两败俱伤——孩子受罪,自己伤身。

这两种方式,孰对孰错?

其实,教育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是否适合。

迷妈温和耐心,她的陪伴是书小迷的情感依靠;迷爸懂得放手,曾在疫情期间让三年级的孩子独自在家解决学习和午饭,成功培养了书小迷的独立能力。

这证明,孩子的潜力远超我们想象,他们的独立性,正是在家长一次次的信任与放手中学到的。

迷爸同事孩子的例子更是佐证:当引导孩子改变策略——先完成会做的、难题集中处理。即先自己把会做的题做完,难题滞留下来请教家长和老师,做完会做的就痛快去玩。作业效率立刻提升,孩子也有了痛快玩耍的时间。

这告诉我们,有时问题不在于孩子“慢”,而在于我们没有帮他们找到正确的方法。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究竟该如何自处?

首先认清自我,量力而行。

辅导作业并非父母必须共同履行的义务。如果你是985高校毕业但性格急躁的“学霸”家长,你的辅导可能是一场灾难。不如将这个任务交给更有耐心的另一半。如果双方都性情急躁,那么最明智的选择就是“不辅导”,与孩子约定好完成时间,最终只看结果。

其次理解孩子,拒绝“监工”。

试想,如果你的老板时刻站在你身后,对你的每项工作指手画脚,你作何感受?大多数孩子内心是抗拒家长监督的。越是唠叨、越是紧盯,越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用“磨蹭”来无声对抗,最终陷入“你越急,我越慢”的恶性循环。

再次转变角色,从“教练”回归“父母”。

我们的终极目标,不是完美地完成某一次作业,而是培养一个能够自主学习、对自己负责的人。就像迷爸所做的那样,教会孩子管理任务的方法,然后,勇敢地放手。

像书小迷这样,到了初三依然渴望母亲陪伴的,或许是特例。

但更多的时候,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监督者,而是一个稳定、温暖的后盾。

当我们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放下内心的焦虑,将学习的责任归还给孩子时,或许会发现,不仅作业不再是战争的导火索,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也会迎来一片更广阔、更晴朗的天空。

---此亲子陪伴日记《书小迷记》第五四六篇写于2025年10月31日

来源:苏涵谈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