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什么才能真正穿透算法,直击人心?是猎奇?是低俗?还是情绪对立?不,越来越多的现象告诉我们,那些看似“古老”、“厚重”甚至“有门槛”的文化,才是这个时代最顶级、最持久、也最高级的流量密码。它不仅能瞬间引爆网络,更能让流量沉淀为口碑,让“网红”蜕
导语: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什么才能真正穿透算法,直击人心?是猎奇?是低俗?还是情绪对立?不,越来越多的现象告诉我们,那些看似“古老”、“厚重”甚至“有门槛”的文化,才是这个时代最顶级、最持久、也最高级的流量密码。它不仅能瞬间引爆网络,更能让流量沉淀为口碑,让“网红”蜕变为“长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背后的秘密。
流量世界,瞬息万变。但仔细观察近年的爆款,其内核往往不是浅薄的娱乐,而是深植于我们血脉中的文化认同。
2023年夏天,一部由自媒体博主自编自导的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火爆全网。它没有顶级明星,没有巨额投资,却为何能掀起如此巨大的声浪?
文化内核:家国情怀与文物之殇。 剧集的核心,是一只化为人形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从大英博物馆“逃”出,一心只想“回家”。这个设定,精准地击中了全体中国人内心最柔软、也最疼痛的地方——那段被掠夺的历史,那些流落异乡的国宝。它不再是一件冰冷的展品,而是承载了民族记忆与情感的游子。流量表现: 该剧在抖音、B站等平台播放量数亿次,相关话题阅读量超数十亿,官媒集体下场点赞,网友自发进行二次创作、翻译成多国语言。它引发的已不仅是观剧热潮,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爱国文化教育运动。密码解析: 它的成功,在于将宏大的“文化叙事”转化为具象的“情感叙事”。用户消费的不是剧情,而是那份“帮小玉壶回家”的共情,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文化使命感。算法推荐的是视频,但引爆流量的,是人心。如果说《逃出大英博物馆》是情感的引爆,那么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就是一场文化的豪宴。它以其“反商业”的勇气,选择了最难影视化的题材——唐诗与诗人。
文化内核:盛唐气象与诗歌之美。 电影以高适的视角,回顾了他与李白的一生,以及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当《将进酒》的瑰丽想象以视觉奇观呈现,当“北斗酌美酒,劝龙各一觞”的诗句在耳边响起,无数观众在影院热泪盈眶。那不是悲伤的泪,而是文化血脉被瞬间接通的震撼与感动。流量表现: 电影票房突破18亿,成为现象级国漫。社交媒体上,“全民背诗”热潮兴起,唐诗相关的书籍、解读视频流量暴增。孩子们在影院里跟着吟诵,大人们翻出久违的诗集。它让“高冷”的传统文化,成为了最时髦的社交货币。密码解析: 它成功地将“知识”转化为“体验”。诗歌不再是课本上需要背诵的文字,而是李白、高适等活生生的人,在命运沉浮中迸发出的生命呐喊。用户通过电影,完成了一次与祖先的精神对话,这种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是任何快餐式娱乐都无法替代的。从2021年的《唐宫夜宴》到《祈》(水下洛神),河南卫视凭借一系列文化综艺节目,从一个相对传统的地方卫视,一跃成为“文化爆款制造机”。
文化内核:古典美学与现代科技的融合。 它们没有追求流量明星,而是深耕中华传统文化宝库,将舞蹈、诗词、服饰、礼仪等元素,用最新的影视技术(如水下摄影、AR等)进行极致化的视觉呈现。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在水下衣袂飘飘,每一帧都是一幅古画。流量表现: 节目视频全网刷屏,#河南卫视杀疯了#等话题屡上热搜,单条视频播放量破亿,被网友盛赞为“文化NB症”。它极大地提升了河南的文化形象,也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密码解析: 河南卫视的成功在于“守正创新”。“守正”是坚守文化的根与魂,内容不戏说、不恶搞;“创新”是表达形式的颠覆,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它证明了,文化本身就有无与伦比的魅力和流量吸引力。以上案例,看似领域不同,形式各异,但底层逻辑惊人地一致。
情感共鸣的最高层级: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猎奇能带来一时的好奇,但只有深刻的情感连接才能带来持久的关注和自发的传播。文化,尤其是本民族文化,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集体记忆。它关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当《逃出大英博物馆》呼唤文物回家时,当《长安三万里》吟诵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时,触动的不是个人的悲欢,而是整个民族的共同情感。这种共鸣的广度、深度和力度,是任何个人情感故事都无法比拟的。
内容价值的极致体现:时间的沉淀与厚度的碾压在碎片化、浅薄化内容泛滥的今天,用户其实极度“口渴”。文化内容经过了数百年、数千年的时光筛选,其内涵、智慧和美学价值,是当代快餐式创作难以企及的。它提供了信息增量、审美享受和思想深度。当用户被这些高质量内容“喂饱”过一次,就很难再对粗制滥造的内容产生兴趣。文化,以其无可辩驳的“高级感”,完成了对低质流量的降维打击。
社交货币的升维竞争:从“有意思”到“有品位”人们分享内容,不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构建和展示自我形象。分享一个搞笑段子,可能只是为了“有意思”;但分享一篇对《长安三万里》的深度影评,或是一段河南卫视的美学视频,传递的信号是“有知识”、“有品位”、“有文化自信”。这种更高维度的社交货币,能满足用户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和身份认同需求,从而驱动更强烈的分享意愿。
算法背后的“人心所向”很多人认为是算法决定了我们看什么。但更深一层看,算法只是人性的镜子。它最终会服务于那些能引发最多点赞、评论、转发和完播率的内容。而文化内容,恰恰因其深厚的情感价值和社交价值,能轻松实现这些互动指标。不是算法选择了文化,是人心通过算法,选择了文化。
看到文化的力量后,创作者和品牌该如何行动?生硬的“贴标签”和“蹭热点”只会适得其反。
真诚是唯一的捷径:尊重而非利用对待文化,必须有敬畏之心。《逃出大英博物馆》的创作团队为此专门前往英国勘景;《长安三万里》的制作团队对唐代历史、服饰、礼仪做了数年研究。用户的眼睛是雪亮的,你是否在真诚地讲述和传承文化,他们一眼便知。任何轻浮的、功利化的消费文化的行为,都会被流量反噬。
深挖井,找切口:宏大叙事与微观视角结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切忌贪大求全。与其面面俱到,不如找到一个独特的、能引发共情的微小切口。从一盏玉壶的“回家”之路切入文物保护的宏大主题,从高适与李白一生的友谊切入盛唐的兴衰。小切口,深挖掘,才能让宏大的文化变得可感、可知、可流泪。
创新表达,拥抱技术:让老故事遇见新语言文化不能板着脸说教。要用当下最流行的媒介形式(短视频、动漫、游戏、VR)和最前沿的技术(CG、AI),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河南卫视的水下舞蹈、故宫的文创IP、敦煌研究院的数字化飞天……都是“老酒装新瓶”的典范,而且这个“新瓶”要足够精美、足够吸引人。
构建场景,促进参与:从“观看”到“体验”让用户从被动的观众,变成主动的参与者和传播者。策划“全民诗词挑战”、发起“寻找身边的国家宝藏”活动、开发能让用户亲手体验非遗工艺的文创产品……当用户亲身参与到文化传播的链条中,他们与品牌、与IP的情感连接会变得无比牢固。
流量会褪色,热点会冷却,但深植于人心的文化需求永远存在。它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对于内容创作者、品牌方乃至每一个普通人而言,拥抱文化,不再是附庸风雅的选择,而是在喧嚣的流量世界中,找到立身之本、获得持久影响力的必然路径。
因为,最高级的流量,从来不是算法算出来的,而是由我们共同的文化血脉,奔涌而成的。
来源:水木长龙探索科学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