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葬礼成变味“喜丧”,是允许的“喜”还是越界的“俗”?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31 15:32 1

摘要:10月29日,重庆忠县一演出公司发布视频,多位女演员在去世老人的追思会上进行热舞表演,遭网友吐槽“丧事喜办”。当地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后续回应称,这是当地的“喜丧”习俗,形式不那么悲伤,但承认视频“确实不宜传播”,并表示将加强管理。(10月30日 金羊网)

文/刘海军

10月29日,重庆忠县一演出公司发布视频,多位女演员在去世老人的追思会上进行热舞表演,遭网友吐槽“丧事喜办”。当地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后续回应称,这是当地的“喜丧”习俗,形式不那么悲伤,但承认视频“确实不宜传播”,并表示将加强管理。(10月30日 金羊网)

从流传的视频来看,表演者的着装、舞蹈动作与通常理解的追思氛围形成了巨大反差。万幸的是,此事目前仅停留在舆论争议层面,未对逝者家属造成更直接的伤害,但这件事本身所引发的文化不适与伦理争议却不容忽视。

“喜丧”作为一种地方民俗,在我国部分地区确有存在。其本意是对于高寿、无疾而终的老人,以一种相对豁达、不过度悲伤的方式送别,寓意老人功德圆满、福寿双全。这本身体现了公众对生命规律的一种达观态度。

从文化相对主义的视角而言,尊重地方习俗的多样性是必要的。理论上,只要达成家族共识、获得社区认同且不违背公序良俗的前提下,特定的“喜丧”仪式属于文化自决的范畴。

但涉事演出公司发布的视频引发的轩然大波,却给这一传统习俗的当代实践打了个问号——“喜丧”真的意味着可以毫无边界,以至于让旁观者产生“丧事喜办”,甚至“白事黄办”的观感吗?当内部习俗通过社交媒体进入公共视野时,其评判标准是否也应考虑普遍的社会接受度?

当前,最有责任厘清这一边界的是当地主管部门。简单的“加强管理”承诺之外,更需要一份深入、审慎的文化审视与价值判断。这不仅关乎单一事件的处置,更关乎如何引导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健康传承。

公众真正质疑的并非“喜丧”习俗本身,而是其具体的呈现方式。这究竟是特定地域内部真诚的文化表达,还是演出公司为博眼球进行的低俗化、商业化操弄?表演内容是否超越了当地多数民众,甚至是逝者家属自身的心理接受底线?

若这种表演确属真诚的地方传统,那么相关方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不扭曲其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寻求一种既能表达“喜”庆、又无损于对生命敬意的恰当形式,并做好与外部社会的沟通解释工作,避免误解。

若调查发现是演出公司为追求流量效应,将习俗异化为低俗表演,那么主管部门就必须依法依规予以纠偏。这不仅是加强管理,更是要明确何为允许的“喜”,何为越界的“俗”。主管部门应对涉事演出公司的经营行为进行审查,并制定清晰的行业指引,防止类似“变味”的表演借习俗之名大行其道。

鉴于丧葬活动极强的公共属性和情感价值,它深刻影响着社会的道德风气和文明水准。因此,监管部门不能止于“事后灭火”,更应前瞻性地介入引导。例如,监管部门可会同文化学者、民俗专家及社区代表,共同探讨并界定“喜丧”等传统习俗在当代社会的恰当表现形式,形成既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文明共识的实践范例。

丧葬礼仪无小事,它既是私域的情感寄托,也是公域的文化展演。毕竟,丧葬礼仪是关乎生命尊严的文化表达,它一头连着对逝者的最后敬意,一头牵着生者的情感与公共伦理的底线。唯有让传统习俗的现代实践既能维系社区情感,又能经得起公共伦理的审视,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好对生命的敬意,让每一个生命都能获得体面的告别。

来源:红辣椒评论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