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凌晨5点,英国兰开夏郡多佛尔的一栋独栋房子里,48岁的苏·雷德福被轻轻的脚步声吵醒。门缝里挤进来的几道小身影,是家里最年幼的几个孩子,他们攥着袜子蹲在床边,眼睛直勾勾盯着楼下——那里堆着足以淹没沙发的圣诞礼物。这样的清晨对苏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毕竟30年间生下2
凌晨5点,英国兰开夏郡多佛尔的一栋独栋房子里,48岁的苏·雷德福被轻轻的脚步声吵醒。门缝里挤进来的几道小身影,是家里最年幼的几个孩子,他们攥着袜子蹲在床边,眼睛直勾勾盯着楼下——那里堆着足以淹没沙发的圣诞礼物。这样的清晨对苏来说早已习以为常,毕竟30年间生下22个孩子后,她的人生早就没有"普通日子"的概念。
苏的闹钟永远定在早上7点,但家里的"小闹钟们"总会提前两小时上岗。"最小的奥菲莉亚10个月大,凌晨醒了要喂奶;邦尼和阿奇精力旺盛,天不亮就惦记着零食;稍大的霍尔和菲比得提醒他们别吵醒弟弟妹妹。"苏在社交平台上记录过日常,光是安抚早起的孩子,就要耗掉她半小时。
7点整,真正的"战斗"正式打响。厨房操作台上,10升装的牛奶桶已经空了半桶,苏单手搅拌着能供20人食用的燕麦粥,另一只手还要往烤盘里摆吐司。"面包必须烤两烤箱,每个孩子至少要吃两片,配4盒酸奶、20个鸡蛋,再切上5斤水果。"她算过一笔账,家里每天早餐要消耗3升牛奶、1.5斤面包、1斤培根,光是准备这些就得花40分钟。
丈夫诺埃尔5点就已经出门,他要去打理自家的烘焙店——这是养活22个孩子的经济支柱。"老诺每天凌晨烤面包,中午赶回来吃口饭,下午还要送货,全年就除夕休息半天。"苏说,烘焙店的收入不仅要覆盖全家开支,还要给孩子们交学费、买保险,偶尔还要攒钱办家庭旅行。
8点15分,门口传来柴油车的轰鸣,那是诺埃尔特意改装的9座商务车,座位拆了一半加了长椅,刚好能塞下12个上学的孩子。"大的带小的,高年级帮低年级背书包,这是家里的规矩。"苏站在门口点名,34岁的长子克里斯早已搬出去成家,28岁的克洛伊留在家里当"助理妈妈"。
孩子们的便当是前一晚就备好的"流水线作业":克洛伊负责装三明治,19岁的米莉切水果,苏给每个便当盒贴名字标签。"不能搞混,有人不吃番茄,有人过敏坚果,漏掉一个就得闯祸。"光是准备12份便当,就要用掉2条面包、1斤火腿、3斤蔬菜,每月光伙食费就折合人民币一万多。
送完孩子的空档,苏还要赶去超市采购。推着手推车刚进门,收银员就笑着打招呼:"今天要几车?"通常答案是6车——20斤大米、10升食用油、5箱牛奶、3箱鸡蛋,还有整箱的零食和速冻食品。"最费的是牛奶,一天能喝掉5升,孩子们长身体,不能省。"有网友算过,这个家一年要吃掉1吨大米、300升油、1800升牛奶,相当于普通家庭10年的消耗量。
中午12点,苏刚把洗衣机里的第3桶衣服晾好, youngest的海迪就尿湿了裤子。"家里有3台洗衣机,每天要洗8桶衣服,光是叠衣服就要花两小时。"她指着客厅的储物柜,里面按年龄段分了22个抽屉,每个孩子的衣物、文具都有专属位置。
这种"军事化管理"是多年摸索出的经验。苏把孩子分成"三个梯队":成年的孩子要么在烘焙店帮工,要么外出工作补贴家用;十几岁的孩子负责照顾弟妹、分担家务;年幼的孩子则遵守哥哥姐姐定下的规矩。"米莉在美容院上班,下班回来就带菲比和阿奇读绘本;杰克、丹尼尔在面包店帮老诺送货,每月工资全交家里。"这种分工让这个超大家庭没乱成一锅粥。
下午3点,学校放学的时间一到,家里又恢复了热闹。大孩子辅导小孩子写作业,会做饭的帮忙准备晚餐,擅长手工的带着弟妹做游戏。"从来不用催他们干活,大的疼小的,小的服大的,比我们当父母的还有威信。"苏说,2024年米莉结婚时,22个兄弟姐妹凑钱送了她一套首饰,这份心意让她哭了好久。
晚上6点,晚餐时间成了全家最热闹的时刻。长条餐桌坐不下,小一点的孩子坐在加高椅上,大孩子站着吃。"晚餐要做3种主食、4个菜,炖肉一次炖10斤,煮面条要下5斤,不然根本不够吃。"苏和克洛伊在厨房忙得脚不沾地,孩子们则自动分工:摆碗筷、端菜、收拾餐桌,动作熟练得像餐厅服务员。
晚饭后的"睡前程序"要持续3小时:帮最小的3个孩子洗澡、给所有孩子检查作业、准备第二天的衣物、安抚闹情绪的小家伙。"奥莉芙最近长牙,每晚要醒三四次;卡斯珀怕黑,得开着小夜灯;哈利总偷偷藏零食,要搜完口袋才能睡。"等最后一个孩子睡着,通常已经是凌晨1点,苏还要整理第二天的采购清单,才能躺在诺埃尔身边喘口气。
这样的日子,苏过了30年。从13岁生下第一个孩子克里斯,到45岁生下第22个孩子奥菲莉亚,她的人生几乎围绕着怀孕、生产、育儿循环。"有人问我后悔吗?看看这群孩子就知道答案了。"苏和诺埃尔都是被收养长大的,童年的孤单让他们格外渴望大家庭的温暖,这也是他们坚持生这么多孩子的原因。
这个英国最大家庭的生活细节,总能引发全网热议。2024年圣诞节,苏上传的"拆礼物"视频就炸了锅:客厅里的礼物堆得比人高,300份礼物用掉20卷包装纸,孩子们围坐在一起撕包装纸的场景堪比超市促销。
评论区瞬间分成两派。有人怒斥:"这简直是浪费,根本不是正常育儿!"还有人质疑:"肯定拿了政府补贴,不然开面包店怎么养得起22个孩子?"但支持者也不少:"人家自己挣钱自己花,没花纳税人一分钱,有什么好骂的?"甚至有网友算过账:烘焙店每月净利润至少要5万人民币才能覆盖开支,能不靠福利撑下来已经很厉害。
其实类似的争议早就不是第一次。有人说苏是"生育机器",45岁还生孩子不顾健康;有人指责他们"不负责任",孩子太多根本照顾不过来。但苏从不辩解,只是偶尔分享孩子们的成长:克里斯已经有了三个孩子,让她成了奶奶;索菲开了自己的花店,生意不错;詹姆斯在学校拿了奖学金......22个孩子里出了3个大学生、2个手艺精湛的面包师,还有1个小有名气的化妆师。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家庭还收获了不少"粉丝"。他们的YouTube频道有几十万订阅者,记录的日常视频动辄百万播放;诺埃尔的烘焙店成了当地网红打卡点,不少人专程去买"22个孩子都爱吃的面包";2024年他们出版的家庭自传,还登上了当地畅销书榜。
2024年底,苏在社交平台发了条年终总结:"这一年去了迪士尼、坐了游轮、添了小外孙,看着孩子们各自成长,觉得无比幸运。"配的照片里,22个孩子和2个老人挤在镜头前,笑容里满是温暖。
有人说这个家庭的生活太"离谱",30年生22个孩子违背常理;但在苏和诺埃尔看来,这只是最普通的日子。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财富,靠一家面包店撑起生计;没有三头六臂的超能力,靠孩子们的互相扶持打理生活;没有刻意追求传奇,只是把童年缺失的温暖,加倍给了自己的孩子。
那些质疑声或许永远不会消失,但当看到11岁的蒂莉帮10个月大的奥菲莉亚换尿布,24岁的丹尼尔把工资交给妈妈,34岁的克里斯带着妻儿回家过节时,你会突然明白:幸福从不是按常理出牌的。对苏和诺埃尔来说,22个孩子不是负担,而是他们用30年光阴,拼出来的最珍贵的财富。就像网友说的:"不管生多少,把每个孩子都养得好好的,就是真本事。"
来源:曲奇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