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天刚和阿富汗谈崩! 巴基斯坦宣布和阿富汗恢复谈判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31 15:00 1

摘要:“要么达成协议,要么就是公开战争。”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10月29日的强硬表态余音未散,次日土耳其外交部便传来消息:巴阿双方已同意继续维持停火,并将于11月6日在伊斯坦布尔重启高级别会谈。这场“前一天谈崩、次日恢复对话”的戏剧性转折,既凸显了两国在边境冲突与

“要么达成协议,要么就是公开战争。”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10月29日的强硬表态余音未散,次日土耳其外交部便传来消息:巴阿双方已同意继续维持停火,并将于11月6日在伊斯坦布尔重启高级别会谈。这场“前一天谈崩、次日恢复对话”的戏剧性转折,既凸显了两国在边境冲突与反恐议题上的矛盾尖锐性,也暴露了双方“打不起也谈不拢”的现实困境——在卡塔尔与土耳其的斡旋下,停火的脆弱共识暂时压过了战火风险,但核心分歧的悬而未决,让和平曙光始终笼罩着阴影。

此次谈判的“崩而又续”,源于无法回避的安全与主权双重博弈。10月28日伊斯坦布尔首轮会谈破裂的直接导火索,是巴基斯坦塔利班(TTP)问题的僵局:巴方提交了详尽的证据链,直指TTP在阿富汗境内策划针对巴境内的恐怖袭击,要求阿方明确承诺打击该组织并关闭其庇护所,且这些证据已得到土耳其、卡塔尔的第三方验证。但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始终态度模糊,既拒绝将TTP列为恐怖组织,又以“无法有效控制”为由推诿责任,反而将矛头指向巴方“侵犯领空”“未阻止美国无人机在阿境内活动”等主权诉求。这种“巴求反恐、阿护主权”的立场对立,让谈判在激烈交锋中陷入死局,巴方新闻与广播部长塔拉尔直言“未达成任何可行解决方案”。

然而,军事对抗的高昂成本与国际社会的密集斡旋,迫使双方在24小时内回归谈判桌。自10月12日巴阿边境爆发近年最严重冲突以来,双方动用重型火炮、坦克甚至战斗机交火,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开伯尔-普什图省、俾路支省的两大边境口岸被迫关闭。对巴基斯坦而言,边境动荡直接威胁中巴经济走廊安全——走廊多个关键节点靠近冲突区域,俾路支解放武装已借机加强对项目设施的袭扰风险;对阿富汗塔利班政府而言,刚稳定的国内局势难以承受与邻国的全面冲突,且依赖边境贸易缓解经济困境,口岸关闭导致的物资短缺已引发国内不满。更关键的是,卡塔尔与土耳其的“双调解”持续施压,中方也第一时间表态支持对话,强调“邻居吵架终归要坐下来谈”,多重外力推动下,双方最终选择以“暂停争议、延续停火”为台阶重启对话。

当前达成的停火协议,更像是“缓冲带”而非“解决方案”,核心矛盾的回避为后续谈判埋下隐患。根据四方联合声明,此次仅敲定了“停火维持”与“11月重启会谈”的框架,还计划建立监督核查机制以惩罚违约方,但对TTP庇护所、边境管控、领空争议等核心议题仍未触及。这延续了10月19日多哈停火协议的“模糊性”缺陷——当时协议虽达成即时停火,却因未提及TTP问题,被前巴基斯坦人权部长马扎里批评“故意忽略核心矛盾”。事实上,阿富汗塔利班对TTP的“暧昧态度”并非偶然:二者存在意识形态与历史渊源,公开打击TTP可能引发阿境内势力反弹,而巴方将自身安全责任转嫁的要求,又触碰了阿方维护主权的敏感神经。这种深层次矛盾,绝非两次停火协议就能轻易化解。

国际社会的介入虽暂时稳住了局势,但难以替代双方的实质性妥协。卡塔尔作为长期调解方,对协议达成表示欣慰,强调此举“为地区和平奠定基础”;土耳其则承诺将持续支持和平进程,为11月的会谈铺路;中方更是多次表态支持,认为“对话协商是唯一正确途径”。但外部调解的效力终究有限:美国前驻阿富汗大使哈利勒扎德虽称赞停火是“好消息”,却也承认“监督机制的落地才是关键”。对巴阿民众而言,边境的暂时平静已带来喘息——多尔哈姆口岸附近的商户开始清理战场痕迹,期待口岸重开恢复生计,但对“停火会不会又成空头支票”的担忧仍挥之不去。

从“战争警告”到“重启谈判”,巴阿关系在24小时内的剧烈摇摆,本质是南亚地缘博弈复杂性的缩影。11月6日的伊斯坦布尔会谈,将是检验双方诚意的关键窗口:若能就TTP打击、边境管控等问题达成具体共识,或许能推动和平进程迈出实质步伐;若仍陷入“各说各话”的僵局,停火协议恐再度沦为“纸上和平”。正如分析所言,巴阿两国“山水相连却恩怨交织”,反恐与主权的平衡、利益与安全的取舍,注定是场漫长博弈。眼下的停火,既是喘息之机,也是最后的谈判时间窗口——毕竟,反复的“谈崩又重启”消耗的不仅是耐心,更是地区和平的根基。

来源:阿峰故事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