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年台湾是清朝的一部分,1895年甲午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日本管殖民了50年,中间搞了不少政策,试图把台湾人变成“日本人”。战后1945年光复,国民党过来占,又带来另一套说法。
“台湾人问自己是不是中国人”,这个问题已经纠缠了快一百年。
早年台湾是清朝的一部分,1895年甲午战争后,通过马关条约割让给日本。日本管殖民了50年,中间搞了不少政策,试图把台湾人变成“日本人”。战后1945年光复,国民党过来占,又带来另一套说法。
之后几十年,教育、政治、国际形势一变再变,现在越来越多台湾人觉得自己“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身份认同影响选举、两岸关系,甚至日常生活。
先从日本殖民说起吧。那是1895到1945年,日本接手台湾后,一开始用武力镇压反抗,杀了不少人。义军抵抗了几年,到1902年基本平定。日本人觉得台湾是他们的模范殖民地,花力气建铁路、学校、工厂。经济上确实发展了,稻米、糖产量大增,但台湾人地位低,只能干底层活,高层职位日本人占着。
身份上,日本一开始没急着同化,1910年代推行渐进政策,让小孩上公学校学日语。孩子们从小学日文历史,课本里全是日本神话和皇帝的事。1920年代,台湾文化协会搞本土运动,想保留点中国味,但日本警察盯着,抓了不少人。1930年代,日本打侵华战争,1937年正式推皇民化运动。政策狠毒,目的是抹掉中国痕迹,让台湾人彻底当“日本人”。
皇民化具体怎么搞?学校课程全换成日本的,历史课删了中国王朝,换成日本扩张史。家庭得用日语说话,邻居举报不配合的罚钱。1940年推行改姓名,很多人被迫换日本名。比如李登辉那时候全家改成岩里,他叫岩里政男。填表格排队盖章,就这么成了。
太平洋战争1941年打起来,日本缺兵,在台湾征青年去南洋战场。宣传海报到处贴,年轻人体检发军服,上船走人。很多人修机场、挖壕沟,战死不少。
吴浊流写小说《亚细亚的孤儿》,就抓住了这纠结。主角胡太明是知识分子,在殖民下摇摆,不知道自己是谁。小说1945年完稿,正好日本投降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广播投降,台湾人反应两极。有些老人拍手,说中国人赢了;年轻人,尤其是受皇民化教育深的,觉得“我们”败了。这“我们”指“日本”,家里三代人看法不一样,身份分裂就从这开始。
战后1945年10月25日,光复仪式在台北公会堂办,陈仪代表中国政府接日本投降书。国民党军队登陆,分发传单,大家以为回归中国就好。但国民党管理乱,经济差,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发,杀了上万人。此事让台湾人对国民党生怨,身份又多层疙瘩。
1970年代,经济起飞,高楼盖起来,自行车满街跑,但身份问题没消。部分人私下听日本歌,保留旧习惯。1983年罗大佑唱《亚细亚的孤儿》,借小说名,歌词唱出被遗弃的感觉,演唱厅里大家合唱,戳中很多人心。
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死,李登辉接班。1990年代初,教育改革,教科书加台湾内容,区分“台湾和中国大陆历史”。1999年7月,李登辉抛所谓的“两国论”。李登辉早年亲日,22岁前觉得自己是日本人,当过兵,写信志愿入伍。掌权后,他用政治野心推所谓的“独立论”。2000年他下台,但种子种下。
年轻一代受此教育荼毒,身份往台湾倾斜。
为什么困扰近百年?因为层层叠加:日本皇民化留痕迹,国民党初期高压,二二八创伤,李登辉教育改。外部因素,美国、日本影响,内部教育、媒体推波助澜。
台湾身份困扰近百年,从割让开始,每阶段加码。
来源:元说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