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年多来,深圳“卷尺哥”走遍城市街巷。他用1000多条短视频,记录了城市中被忽略的细节:48厘米宽的“婴儿车难通”坡道,拦路的“钉子树”,5厘米高的绊脚台……他累计上报了千余条市政基础设施破损或不合理问题,而深圳相关部门的“秒整改”“速响应”,让这些民生“堵点
“手持卷尺、腰别腰包,白衫凉鞋走街巷”——近来,一位手持卷尺的深圳市民“走红”网络,被大家亲切称为“卷尺哥”。
两年多来,深圳“卷尺哥”走遍城市街巷。他用1000多条短视频,记录了城市中被忽略的细节:48厘米宽的“婴儿车难通”坡道,拦路的“钉子树”,5厘米高的绊脚台……他累计上报了千余条市政基础设施破损或不合理问题,而深圳相关部门的“秒整改”“速响应”,让这些民生“堵点”都有了着落。这不仅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注脚,更照见了一场高效的“市民监督”与“政府响应”之间的互动。它让“民有呼、我有应”变得具体可感,构成了一座城市最动人的风景。
网络图片
一把普通的卷尺,不仅丈量着市政设施的偏差,更刺破了城市治理中“视而不见”的惯性。在不少城市,窨井盖松动、盲道被占、路牌歪斜等“小问题”,常因“事小利微”而被搁置,逐渐累积成影响市民生活的“大麻烦”。“卷尺哥”的可贵之处,在于以较真精神把“模糊抱怨”变成“精准诉求”——用卷尺量出坡道宽度不足的具体数据,用镜头记录设施缺陷的真实场景,让治理痛点不再笼统抽象,而是有迹可循、有据可依。而深圳的亮眼之处,在于不把市民监督当“挑刺”,而是视作优化治理的“镜子”,用快速响应打破“投诉—推诿—拖延”的治理怪圈。
“卷尺哥”的尺子只有1.5米,却量出了“深圳速度”的新刻度:分钟级响应、闪电式整改。龙岗五和大道的“钉子树”5小时完成迁移,罗湖桂园街道的绊脚台10小时紧急修复,福田小区的隐患坡道1个月全流程改造……这些令人惊叹的时效,并非偶然的“秒办”奇迹,而是制度支撑下的必然结果。这背后是一套“网络巡查—智能分拨—限时处置—结果公示”的闭环机制在运转。2022年上线的“深圳-民意速办”平台:2000万注册用户、日均1.4万宗诉求、29万条“金点子”,把“民声”变成“数声”,让市民诉求从发现到处置无需“绕弯子”,形成“1小时响应、24小时处置”机制,市民诉求平均5.2天办结。城市,正在学会“自己会说话”;部门,正在学会“迅速行动”。
城市治理的精度,藏在卷尺丈量的细节里;治理的温度,体现在立行立改的速度中。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摩天大楼的高度,更在于对市民生活“微需求”的回应力度。“卷尺哥”关注的看似都是“小事”,坡道加宽到70厘米才方便婴儿车通行,路牌升高右移才能避免剐蹭,这些细节恰恰体现了“绣花功夫”治理的暖心体现。
深圳的整改实践,让文明城市的内涵提升不再停留于表面。这是把“以人民为中心”写进了城市运行的代码里:“小题大做”——再小的隐患也配得上最高级别的重视;“未诉先办”——平台大数据预判高发问题,提前“拉网式排查”;“以点带面”——整改一个点,消除一条线,管住一个面,倒逼同类设施标准迭代升级。当职能部门放下“管理者”身段,以“服务员”姿态倾听民意,当技术手段赋能治理流程,让“民有所呼”快速转化为“我有所应”,城市就会变得更有温度、更具活力。
当然,城市治理的优化没有终点。“卷尺哥”的走红也折射出部分基础设施仍存短板。要让“整改速度”持续领跑,还需多方合力、久久为功。需要更多市民像“卷尺哥”一样主动参与,用“较真精神”守护城市家园;需要相关部门持续完善“未诉先办”机制,把被动响应转化为主动排查,从源头减少问题存量;更需要将“精准治理、快速响应”模式常态化、标准化,延伸到社区服务、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
“卷尺哥”说过一句话:“只要城市不停更新,我的尺子就不会收。”他的示范,无疑促进了“理性监督+快速回响”的正循环,政府响应越及时,市民越愿意理性表达,情绪浓度下降,建议质量上升。深圳以“卷尺哥”的监督为契机,用制度创新激活了市民参与治理的热情。市民从“旁观者”变成了“共治者”,城市治理因此拥有了千千万万个“分布式传感器”。
我们呼吁,并期待这样的“民呼我应、立行立改”模式,能从深圳走向更多城市。让每一处基础设施都经得起卷尺丈量,让每一位市民的合理诉求都能得到快速回应。这不仅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更是城市发展的“加速度”与民生幸福的“满意度”的同频共振。
(文/千寻)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来源:学习大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