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坏人变老了”的热议,本质不是年龄与恶的绑定,我个人认为是特定时代群体的行为痕迹在老年阶段的显现。那些被诟病的“坏老人”,其行为逻辑并非衰老所致,而是年轻时的认知与习惯,在岁月中未被修正的结果。上世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物质匮乏催生了“争抢优先”的生存本能,规则
“坏人变老了”的热议,本质不是年龄与恶的绑定,我个人认为是特定时代群体的行为痕迹在老年阶段的显现。那些被诟病的“坏老人”,其行为逻辑并非衰老所致,而是年轻时的认知与习惯,在岁月中未被修正的结果。上世纪特殊的成长环境里,物质匮乏催生了“争抢优先”的生存本能,规则意识的淡薄也埋下伏笔。他们年轻时或许为生计争抢资源,习惯了以强硬姿态维护自身利益,这种行为模式随着年龄固化,到老便成了公共场合的“蛮横”——挤公交抢占座位、跳广场舞无视噪音干扰、为小事争执不休。
同时,时代的快速变迁让部分老人陷入认知脱节。他们用过去的处世方式应对当下的文明规则,比如不理解“排队礼让”的公共礼仪,将“占便宜”等同于精明,却忽略了社会对文明素养的新要求。当这些行为与年轻人的现代价值观碰撞,便被贴上“坏人变老”的标签。更关键的是,“坏老人”只是老年群体的极小部分,却因冲突性强而被过度放大。多数老人仍坚守着朴素的善良,只是个别案例的传播效应,让“坏人变老”的印象深入人心。
说到底,这不是年龄的错,而是时代留下的认知鸿沟。多一份理解,引导老一辈适应文明规则,同时不忽视对失范行为的提醒,才能打破这种片面的标签化认知。
来源:一起养生吧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