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多数省份还在文旅招商会上喊口号时,四川用567.96亿元的签约总额和5700亿元的招商清单,砸出了资源变现的实战手册。10月29日绵阳这场大会,114个重大项目签约、10个标杆项目落地,不是简单的“文旅搭台”,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源转化攻坚战”——把九寨沟
当多数省份还在文旅招商会上喊口号时,四川用567.96亿元的签约总额和5700亿元的招商清单,砸出了资源变现的实战手册。10月29日绵阳这场大会,114个重大项目签约、10个标杆项目落地,不是简单的“文旅搭台”,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资源转化攻坚战”——把九寨沟的水、峨眉山的山、五粮液的酒、两弹城的魂,变成可计算、可触摸、可增值的发展资本。这背后,藏着资源大省突破“捧着金饭碗要饭”困境的关键密码,更藏着普通人看懂就能抓住的时代风口。
一、567亿签约:不是数字游戏,是资源变现的战略暗号
567.96亿元,114个项目,平均每个项目近5亿元——这不是四川文旅的“面子工程”,而是“资源转化率”的硬指标。自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重文旅、抓文旅、兴文旅”以来,四川没走“圈地造景”的老路,而是盯着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沉睡的资源”变成“流动的资本”?
数据能说明一切:2024年四川旅游总收入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23%,游客人均消费突破980元,这组来自四川省文旅厅的统计,印证了市场的真实需求。而本次大会签约的114个项目,恰好踩中了需求的“痛点”:成都动植物保护科普研学基地,瞄准的是“双减”后800亿规模的研学市场;泸州“酒要会”文商旅综合体,要把白酒文化从“老派品鉴”变成年轻人打卡的“沉浸式体验”;绵阳两弹城项目,更是将红色教育、生态农业、新能源融合,让“红色文旅”不再是单一的参观打卡,而是可消费、可参与的复合场景。
更关键的是“精准对接”机制。大会明确提出“对接一批、促成一批、签约一批”的良性循环,这意味着每个签约项目都经过市场论证:不是政府“拉郎配”,而是企业用脚投票的结果。比如乐山峨眉山名山别宛温泉酒店,投资方看中的是峨眉山年接待超3000万游客的流量基础;雅安大雅造物文旅融合项目,瞄准的是“国潮”兴起后非遗手作20%的年增长率——资源与资本的双向奔赴,才是567亿签约额的真正底气。
二、10个标杆项目:老资源如何长出“新流量”?
现场签约的10个项目,看似分散在川内各地,实则藏着四川文旅的“破圈逻辑”:不做“千景一面”的复制,而是给每个资源安上“变现接口”。
先看“传统资源年轻化”的泸州模式。泸州有“中国酒城”之称,但年轻人对白酒的疏离感曾是难题。“酒要会”文商旅综合体项目,跳出“酒厂参观”的老套路,规划了“白酒调香实验室”“酒文化剧本杀”“微醺市集”等场景,甚至引入电竞比赛、潮流展览,目标是让“酒城”从“父辈的酒桌”变成“年轻人的社交货币”。这种“老资源+新场景”的组合,正是当下文旅破圈的核心密码——就像西安大唐不夜城把“历史”变成“汉服打卡”,四川正在用“体验感”给传统资源“换操作系统”。
再看“红色文旅增值化”的绵阳样本。两弹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过去红色文旅常面临“参观1小时,消费20元”的尴尬。这次签约的“农交文旅新能源融合项目”,打出了“红色教育+生态农业+绿色能源”的组合拳:游客在参观两弹纪念馆后,可参与“院士同款”的农田劳作,采摘的蔬菜能做成“科学家套餐”;景区停车场顶部安装光伏板,既能供电又能遮阳,新能源收益反哺景区运营。这种“红色内核+多元变现”的模式,让红色文旅从“公益属性”变成“可持续盈利”的产业,客单价有望从百元级提升至千元级。
还有“县域资源全域化”的达州实践。凤凰山是达州的“城市绿肺”,过去只是市民爬山的去处。通川区凤凰山农文旅融合发展项目,要把“单一山体”变成“全域旅游节点”:山脚建“川东民俗市集”,山腰开发“森林探险营地”,山顶打造“星空观测站”,甚至联动周边乡镇的果园、茶园,推出“登山+采摘+民宿”的一日游套餐。这正是四川“全域旅游”的精髓——不把文旅局限在景区,而是让每个县域资源都成为“旅游供应链”的一环,就像浙江安吉把“一片叶子(白茶)”做成了“一个产业”,四川正在用“全域联动”让小资源释放大价值。
10个项目,10种解法,但核心只有一个:文旅不是“建景区”,而是“造生态”——让资源与消费需求、商业逻辑、科技手段深度绑定,才能从“一次性门票”走向“持续性收益”。
三、5700亿招商清单:文旅不是“烧钱黑洞”,而是“回报计算器”
当很多人还觉得“文旅是烧钱买卖”时,四川甩出的《2025年四川省文化和旅游重点招商项目指南》,直接用5700亿的招商总额和480个项目,撕开了一个真相:文旅可以很赚钱,关键看“商业模式”。
指南明确了十大重点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回报预期”:数字文化产业,瞄准的是Z世代50%以上的线上娱乐时长;休闲度假领域,对标国内头部度假村70%以上的复购率;演艺娱乐板块,参考《长恨歌》年演出超500场、票房破3亿的案例。这些不是空想,而是有数据支撑的“收益模型”。
以“回报可期”为关键词,四川给投资者画了一张“清晰的饼”。比如遂宁舍得酒旅融合项目,投资方测算过:舍得酒厂年产能6万吨,若将10%的产能转化为“酿酒体验”,按每人次298元的体验费计算,年增收可达1.8亿元;加上酒厂变景区带来的餐饮、住宿消费,整体投资回收期预计不超过8年——这比很多房地产项目的回报周期更短。
更聪明的是“风险共担”机制。指南中提到,对重点项目给予“土地弹性出让”“税收优惠”“配套基础设施优先建设”等支持,但同时要求项目方承诺“就业带动指标”“文化保护责任”。比如凉山州冕宁灵山景区文旅开发建设项目,协议中明确要带动当地200名彝族群众就业,且景区收入的5%用于生态保护——这种“政府让利换发展,企业盈利担责任”的模式,让5700亿招商不是“空头支票”,而是可落地的“合作契约”。
四、四川模式的野心:从“资源大省”到“产业强省”的关键一跃
全国文旅大省不少,但四川的独特之处在于:不满足于“旅游大省”,而是要做“文旅产业生态构建者”。
对比云南的“自然风光依赖症”、陕西的“历史IP吃老本”,四川的文旅布局更具“系统性”。成都作为中心城市,承担“流量入口”功能,2024年成都双流机场旅客吞吐量超5000万人次,地铁日均客流超700万,这些流量通过高铁1-2小时可辐射川内各市;绵阳、宜宾、泸州等区域中心城市,则依托各自资源打造“特色节点”,比如绵阳的“科技文旅”、宜宾的“白酒+竹文化”、泸州的“酒旅融合”;而凉山、雅安等地,则通过“生态文旅”“非遗文旅”填补市场空白——这种“中心引领、多点支撑、全域联动”的格局,让四川文旅避免了“同质化竞争”,形成了“全域旅游生态圈”。
更深层的意义在于“产业升级”。过去四川经济依赖“烟酒茶”等传统产业,而文旅的爆发式增长,正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24年四川文旅产业带动相关就业超600万人,占全省就业人数的12%;文旅装备制造、文创产品等关联产业产值突破3000亿元——文旅不再是“服务业的点缀”,而是拉动经济的“新引擎”。
正如大会上一位投资方代表所言:“我们看好四川,不仅因为它有九寨沟、大熊猫,更因为它把文旅做成了‘可计算的生意’。”当资源能变成资本,当文化能变成消费,当风景能变成产业,四川正在书写“资源大省”向“产业强省”跨越的新样本。
五、普通人的机会:别只看“大投资”,这些“小切口”藏着真机遇
对普通人来说,567亿、5700亿这些“大数字”可能遥远,但文旅大投资带来的“民生机遇”却近在眼前。
先看就业。114个签约项目预计带动直接就业超15万人,间接就业超50万人,岗位从高端管理到基础服务全覆盖:成都动植物科普研学基地需要“自然教育导师”,雅安大雅造物项目缺“非遗手作讲师”,广安渠江恋项目要“夜间经济运营专员”——这些岗位不再是“服务员”的代名词,而是有技能要求、有职业发展的“新职业”。四川省人社厅的数据显示,文旅相关岗位平均薪资已达5800元,高于服务业平均水平12%。
再看创业。文旅项目带来的“配套需求”是个体创业者的机会:泸州“酒要会”周边,可开“年轻人喜欢的精酿酒吧”;达州凤凰山项目,适合做“农特产电商直播”;宜宾时尚演艺中心,能衍生“粉丝应援周边店”。甚至普通市民也能参与:凉山冕宁灵山景区招募“民宿管家”,雅安非遗项目寻找“手作合伙人”,这些“轻创业”模式,门槛低、风险小,正是普通人分享文旅红利的“毛细血管”。
最后是消费升级。10个项目落地后,四川人的生活场景将更丰富:周末带娃去成都动植物研学基地“与动物对话”,假期去峨眉山温泉酒店“泡汤看山”,晚上在广安渠江恋“逛奇妙夜市集”——文旅不仅是“外地人来玩”,更是“本地人生活品质的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四川居民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达11.3%,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而文旅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释放这种“美好生活需求”。
从567亿签约到5700亿招商,四川文旅的这场“资源转化攻坚战”,本质上是在回答一个命题:当资源不再是“包袱”而是“资本”,当文化不再是“口号”而是“产品”,一个省份的发展动能会有多强劲?
对投资者来说,这是“万亿级市场”的入场券;对普通人来说,这是“家门口的机遇”;而对中国区域经济而言,四川正在提供一个可复制的样本:用“资源转化”的智慧,打破“富饶的贫困”,让每个地方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密码”。
这场发生在绵阳的大会,签下的不只是567亿的合同,更是四川文旅从“资源优势”到“发展胜势”的决心——而我们,都是这场变革的见证者,也可能是受益者。
来源:小朋和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