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550多万退休职工里,养老金水平其实差得挺明显。有人每月能拿8000多,有人刚过3000元,这不是“厚此薄彼”,全跟退休前的工作经历、缴费情况挂钩。2025年上海养老金调整方案刚落地,定额加50元、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基数都能挂钩涨钱 ,但不同人群领到手的差距
上海550多万退休职工里,养老金水平其实差得挺明显。有人每月能拿8000多,有人刚过3000元,这不是“厚此薄彼”,全跟退休前的工作经历、缴费情况挂钩。2025年上海养老金调整方案刚落地,定额加50元、缴费年限和养老金基数都能挂钩涨钱 ,但不同人群领到手的差距反而更清楚了。今天用大白话拆解,看看哪4类人养老金偏高,哪2类人偏低,背后的门道其实很实在。
先看这4类人:养老金为啥能比别人高?
上海养老金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规矩,再加上政策倾斜,这几类人自然领得多,每笔钱都有明确来路。
1. 1992年前工龄长的国企老职工
1992年上海才建立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之前上班的国企职工没缴过社保费,国家就把这段时间算成“视同缴费年限”,退休时能多领一笔过渡性养老金。上海的过渡性养老金算法很实在,1992年底前的视同缴费年限按1.2%的系数算,1993到1995年的按1%算,基数直接用当年的计发基数(2025年是12307元)。
比如一位1980年参加工作的国企工人,1992年前有12年视同缴费年限,退休时过渡性养老金就是12307×12×1.2%≈1772元。再加上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总待遇很容易突破8000元。这类老职工还大多能赶上每年的高龄倾斜调整,70岁以上每月再多加25到45元 ,待遇自然比别人高一截。
2. 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社保并轨前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待遇本来就有保障,2014年后并轨改革,他们的视同缴费指数普遍偏高,比如科级干部可能按1.8算,普通职工也能到1.4左右,而企业职工的平均缴费指数大多在0.6到1之间。
按上海的公式算,基础养老金=(计发基数+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2×缴费年限×1%。同样35年工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指数化工资可能达到22153元(12307×1.8),企业职工按1算只有12307元,基础养老金就能差出近2000元。再加上职业年金(机关事业单位的“补充养老金”),每月多领1000到2000元很常见,总待遇基本都在8000元以上。
3. 高基数缴满35年以上的企业职工
养老金的核心是“缴费基数高+年限长”,上海很多外企、大型私企的职工,缴费基数一直按上限(2025年是36927元)或高标准缴纳,再加上缴满35年,待遇自然低不了。
举个例子:某企业职工按100%基数(12307元)缴满35年,60岁退休时,基础养老金=(12307+12307)÷2×35×1%=2153元;个人账户如果有30万元,每月能领300000÷139≈2158元,两项加起来就有4311元。要是按300%基数缴,基础养老金能涨到6458元,个人账户也会更厚实,总待遇轻松过万。2025年调整时,他们还能享受“基数挂钩”涨幅(按养老金的0.53%加),基数高的人涨得也多 。
4. 建国前参加工作的特殊群体
这类人数量不多,但政策倾斜力度最大。按2025年上海的调整方案,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享受原工资100%退休费的老工人,在定额、挂钩调整后,每月还能再多加200元 。他们本身的视同缴费年限长、基础养老金基数高,再加上这笔额外补贴,每月待遇普遍能到9000元以上,是所有退休群体里最高的。
再看这2类人:养老金为啥偏低?
不是政策不照顾,而是这些群体的缴费年限、基数或退休时机,刚好踩了养老金计算的“短板”,待遇自然上不去。
1. 50岁退休的企业女职工
上海企业女职工大多50岁退休,比男职工早10年,这就意味着两个劣势:一是缴费年限短,一般只有30年左右,比男职工少缴5到10年;二是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多,50岁退休按195个月算,而60岁退休只按139个月算,同样的账户余额,每月领的钱更少。
比如两位缴费基数相同的职工,女职工50岁退休,30年工龄,个人账户20万元,每月个人账户养老金=200000÷195≈1026元;男职工60岁退休,40年工龄,个人账户30万元,每月能领300000÷139≈2158元。光这一项就差出1100多元,再加上基础养老金的年限差距,女职工每月待遇普遍比男职工低2000元左右,很多人刚过5000元,低于上海4484元的中位数水平。
2. 灵活就业或低基数短缴的职工
灵活就业人员可以自己交社保,但很多人为了省成本,一直按最低基数(2025年上海灵活就业社保基数下限是5975元)缴费,而且经常断缴,缴费年限刚够15年的“门槛”。按这个标准,退休待遇自然高不了。
算笔账就清楚了:按最低基数缴15年,60岁退休,基础养老金=(12307+5975×0.6)÷2×15×1%≈1257元;个人账户养老金≈(5975×24%×12×15)÷139≈185280÷139≈1333元,总待遇才2590元。就算加上每年的调整,比如2025年定额加50元、缴费年限挂钩加7.5元(满15年按最低标准补)、基数挂钩加13.7元,总共才加71.2元,调整后也刚过2600元,远低于平均水平。
养老金低的人,有弥补办法吗?
别慌,上海针对这些群体有专门的“托底”政策,符合条件就能领补贴,待遇能往上提一提。
比如养老金低于3800元的知青返沪人员,每月能补430元,这部分钱由财政兜底,直接打到养老金账户里。还有灵活就业人员和低收入退休职工,在每年的养老金调整中,定额调整(每人加50元)占比更高,比如每月领2600元的人,50元的定额调整相当于涨了1.9%,比高养老金群体的0.53%基数挂钩涨幅更划算 ,这其实是在变相缩小差距。
另外,还能靠“延长缴费”提待遇。上海允许退休时缴费年限不足15年的人继续缴费,缴满后再办退休;已经退休的人虽然不能补缴费,但可以关注每年的高龄倾斜,70岁后每月能多领钱,80岁以上每月额外加45元 ,年头越长补得越多。
关键提醒:这3个细节影响你以后的养老金
不管是还在上班的,还是快退休的,这些事做好了,以后养老金能多领不少:
1. 别轻易选最低基数:上海的缴费基数在5975到36927元之间,选高一点基数,政府的补贴也会多一点,而且未来的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都能水涨船高。哪怕每年多缴几千,退休后每月能多领几百,长期算下来更划算。
2. 尽量缴满30年:缴费年限满15年只是“及格线”,满30年的基础养老金能比15年的多一倍。要是中间断缴了,退休前能补就补,虽然补缴没有补贴,但能延长年限,对基础养老金很关键。
3. 退休年龄别太早:能晚退休就晚退,一方面可以多缴几年社保,账户余额更厚;另一方面,退休年龄越晚,计发月数越少,个人账户养老金越高。比如55岁退休比50岁退休,计发月数从195变成170,同样20万余额,每月能多领176元。
上海的养老金体系其实很公平,没有“ hidden rules ”,待遇高低全看自己的缴费和工龄。高养老金群体要么是缴得多、缴得久,要么是有政策倾斜的特殊经历;低养老金群体大多是缴费年限短、基数低,这些都是可以提前规划改善的。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或家里长辈在上海退休,每月能领多少养老金?属于上面说的哪类人群?有没有享受到高龄补贴或知青补助?你觉得上海的养老金政策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优化?
来源:爱笑的菇凉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