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扎心的现实:待50后60后老去,春节或许就“淡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4:34 1

摘要:最近和朋友聊起过年,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到了春节的“味道”上。有人说,现在过年越来越像完成任务,等到父母那一代50后、60后慢慢老去,也许连这任务都不再有人坚持了。这话听起来有点沉重,可细想身边的变化,又觉得并非危言耸听。如今的春节,那份浓浓的年味,很大程度上是父

最近和朋友聊起过年,话题不知不觉就转到了春节的“味道”上。有人说,现在过年越来越像完成任务,等到父母那一代50后、60后慢慢老去,也许连这任务都不再有人坚持了。这话听起来有点沉重,可细想身边的变化,又觉得并非危言耸听。如今的春节,那份浓浓的年味,很大程度上是父母辈在默默支撑着。他们用几十年如一日的操劳,把“年”这个字,活成了家的温度。

对50后、60后来说,春节从来不是简单的七天假期,而是一年中最庄重的仪式。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家里就进入了“过年模式”。扫尘、擦窗、洗被褥,每一样都一丝不苟;腊月二十八,他们早早出门,拎着大包小包往家搬年货,鸡鸭鱼肉样样齐全,生怕年夜饭桌上缺了哪一道。除夕那天更是从早忙到晚,贴春联、挂灯笼、炖肉炒菜,厨房里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哪怕子女说“随便吃点”,他们也坚持要摆上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因为“过年就得有个过年的样子”。

他们不仅操持着家里的事,还维系着亲戚间的往来。提前打电话约拜年时间,给孙辈包厚厚的红包,走亲戚时不忘带上自家腌的咸菜、腊肉,说“这是妈妈的味道,外面买不来的”。对他们而言,过年就是团圆,是一年到头最盼着全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刻,再累也心甘情愿。

可轮到80后、90后当家,年味却悄悄变了。不是不想过好,而是现实让人分身乏术。工作压力大,年底加班多,很多人连年货都来不及准备,只能网上下单凑合。除夕夜,一家人围坐桌前,可手机却没离手,春晚在播,心思却在刷视频、回消息。守岁变成了“早点睡”,聊天变成了“明天还要补觉”。

拜年也从热闹变成了负担。曾经跟着父母走亲戚是期待,如今自己带队上门,却要面对各种“灵魂拷问”:工资多少?对象有没有?什么时候生娃?久而久之,年味成了压力,回家成了纠结。年夜饭是自己做还是下馆子?春联是手写还是网购?这些选择背后,其实是传统与现代的拉扯。

更让人感慨的是,那些曾经鲜活的年俗正在悄然消失。新衣服不再是稀罕物,鞭炮因禁放而沉寂,红包从红纸包变成了手机转账,少了那份亲手递接的温情。贴春联不再全家动手,讲故事、说吉祥话的场景也被手机屏幕取代。春节的仪式感,正在被效率和便捷一点点稀释。

当然,年轻人也在尝试新的过年方式,比如旅行过年、露营过年、原地过年。这些方式轻松自在,却少了围炉夜话的温暖,少了千里归家的牵挂。它们更像是换个地方休息,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年”。

但年味不会彻底消失,只要还有人愿意去接下父母手中的接力棒。哪怕只是陪父母一起贴春联,帮着擀几个饺子皮,给亲戚打个拜年电话,教孩子说一句“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这些微小的举动,都是在延续春节的温度。

50后、60后终将老去,但春节不该因此变冷。我们可以不照搬他们的辛苦,却可以继承他们的用心。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也成为父母,也许会像他们一样,忙着张罗年夜饭,盼着孩子回家。到那时,我们会明白,年味不是形式,而是爱的传承。只要这份温情还在,春节就永远不会淡。

来源:玲儿妙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