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岁女子吃艾司唑仑预防焦虑,1年后去体检,检查结果令人意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3:30 1

摘要:55岁那年,李阿姨开始吃艾司唑仑。她不是被医生强烈建议,也不是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只是偶尔睡不好,心里老是惦记些事,越想越乱,躺下翻来覆去。

55岁那年,李阿姨开始吃艾司唑仑。她不是被医生强烈建议,也不是出现了严重的精神问题。只是偶尔睡不好,心里老是惦记些事,越想越乱,躺下翻来覆去。

听邻居说这药能镇静、能安神、还能防焦虑,她就去药店开了点。最开始是三天吃一次,后来慢慢变成了每天一片。她说:“吃了舒服,不吃不踏实。”

一年时间很快过去。单位组织体检,她也顺道去了,结果却让她整个人都愣住了。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血压紊乱,还有轻度记忆退化。医生翻着她的检查单,眉头紧皱,问她有没有吃药。她一脸平静地说:“就是吃点艾司唑仑,没别的。”

很多人对艾司唑仑有误解,以为它是“高级安眠药”,吃了能稳定情绪、预防焦虑,比喝茶、冥想见效快。但这是一种苯二氮䓬类药物,本质上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它能让人放松,那是因为它抑制了大脑的兴奋活动。

它不是补品,不是保健药,更不是“安心糖”。长期服用会产生耐受,需要加量才有效。就像喝酒一样,今天一杯,明天就得两杯才有感觉。

而一旦身体依赖了它,再想停下来就不是那么轻松的事了。戒断反应、情绪波动、睡眠紊乱,甚至会比原来的焦虑更严重。

李阿姨的检查结果并不罕见。艾司唑仑在体内的代谢需要经过肝脏,长期服用会增加肝脏负担,损伤肝细胞功能。她的肝酶升高,就是身体在悄悄抗议。

这类药容易影响神经递质的正常传递。结果就是,她开始忘记事、算账慢了、连邻居家孩子的名字都记不全。有人说是年纪大了,其实更可能是药物带来的认知副作用。

还有一点,艾司唑仑会让血压调节机制变得迟钝,特别是在中老年人身上。李阿姨体检那天,血压飘忽不定,时高时低,医生怀疑就是药物干扰所致。

很多人上了年纪,情绪容易受影响。儿女不在身边、退休后没啥事做、身体有点小毛病……这些琐碎的事堆在一起,就容易让人心烦、坐立不安。

但焦虑本身不是病,它是人在面对压力时的正常反应。真正需要治疗的是长期无法调整、影响生活质量的病理性焦虑。而不是只是因为偶尔失眠、心里烦闷,就去吃药“堵住”它。

像李阿姨这种情况,换个角度,其实更需要的可能是生活方式的调整。少看刺激的新闻、多与人交流、适度锻炼、建立规律的作息,往往比吃药更见效。而这些,很多人却不愿意尝试,觉得麻烦、不立竿见影。

艾司唑仑的说明书里写得很清楚,疗程越短越好,一般不超过两周。但现实中,像李阿姨这样吃了一年、甚至更久的,不在少数。一开始只是求个安稳,最后却变成了离不开

这类药物的依赖性和成瘾性在临床上早就被证实。尤其是中老年人,肝肾功能下降、代谢减慢,一旦蓄积,副作用更明显。有的患者甚至因为突然停药出现幻觉、癫痫发作,这些都不是危言耸听。

李阿姨后来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逐步减量,但她说那段时间特别难受。“晚上睡不着,白天心慌,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她这才意识到,自己不是在预防焦虑,而是被药物困住了情绪。

这次体检让李阿姨吓了一跳,但也给她提了个醒。身体的问题,很多时候不只是器官出了毛病,而是生活方式、情绪管理、用药习惯的综合体现。

她后来参加了社区心理辅导班,开始练太极、泡脚、听舒缓音乐。虽然偶尔还会焦虑,但她学会了不靠药物来压制,而是慢慢去面对、去调节。

说到底,预防焦虑不是靠一片药,而是靠对生活的修复和对情绪的理解。药只是工具,不是生活的主角。

不少人都觉得,有药就有底。尤其是年纪大了,总想找个“稳妥的办法”来对抗内心的不安。但真正稳妥的,是对身体的尊重,对症状的理解,对情绪的接纳。

艾司唑仑不是不能用,但它从来不是预防焦虑的首选方式。它只能暂时“让你感觉好一点”,但不能让你“真的好起来”

李阿姨的故事不是个例,而是很多人生活里的缩影。愿每一个正在吃药、准备吃药、或者正在犹豫要不要吃的人,都能多问一句:这个药,我真的需要它吗?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赵国庆,王淑云.《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与依赖性分析》.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20,25(6):598-602.

2. 李梅.《老年人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物的风险与应对》.实用老年医学,2021,35(2):112-115.

3. 曾志刚,杨晓婷.《焦虑障碍与药物依赖的关系研究进展》.中华精神科杂志,2019,52(4):249-253.

来源:陈晨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