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滴芥末酱油被我老公送进嘴里,他那张脸上的表情啊,精彩得能直接上热搜——一半是视死如归,一半是功德圆满。
一滴芥末酱油被我老公送进嘴里,他那张脸上的表情啊,精彩得能直接上热搜——一半是视死如归,一半是功德圆满。
满桌子的金枪鱼、三文鱼、鲜带子,在灯光下闪着贼光,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哪家珠宝店被打劫了。
纽约的秋风在窗外刮得跟后妈一样,屋里头这点生猛海鲜,愣是给我们吃出了几分“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
芥末这玩意儿,简直是中年人特供的“人生重置键”,一口下去,眼泪“唰”就下来了,管你什么KPI,什么中年危机,统统给你冲回下水道。
说真的,我们家今晚就需要这么一场酣畅淋漓的格式化。
手机日历上那个回上海的倒计时还剩26天,这数字跟催命符似的,每天在我眼前晃悠。
下午五点,我一站进厨房,得,总司令上岗了。
电饭煲“嘀”一声,就算吹响了总攻的号角。
冰箱是我的军火库,冷冻室里躺着的吞拿鱼和三文鱼,那是我的海基导弹;冷藏室里的鲜贝和带子,是准备搞奇袭的特种兵。
想想就好笑,我一个在上海喝口凉水都要掂量半天的人,居然在纽约成了“生食海鲜”的推广大使。
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到了儿子家这片“淮北”,我也就地变成了能生啃海鲜的“枳”。
看着儿媳在电脑前跟人唇枪舌战,儿子在键盘上敲得火花四溅,感觉整个家的空气都拧成了一股麻花。
这世道,谁不是在自己的泥潭里摸爬滚打,我这点后勤保障,就是往他们的枪膛里压子弹,让他们好歹能喘口气。
中午那顿饭,才叫一个兵荒马乱。
一家五口,五张嘴,五个完全不搭嘎的频道。
儿子欽點葱油拌面加溏心荷包蛋,还必须配上几片我自制的大香肠——那香肠的肠衣必须给我撕了,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上海式精致,说不清道理。
孙子呢?
一碗咖喱味的开杯乐就打发了,当然,他的碗里也得“空投”两片香含肠,这叫权力制衡。
我跟老公最省事,一锅烂熟的白粥,配着腐乳皮蛋,这是刻在DNA里的江南味,飞到天涯海角也戒不掉。
儿媳还在地下室上网课,时间掐得比秒表还准,我端着两个肉包子下去,感觉自己像个敌后武工队的。
就是在这种锅碗瓢盆的交响乐里,我才换来了下午那一段安静得能听见灰尘落地的黄金时光。
老公带着孙子“远征”海滩公园了,我一个人瘫在沙发上,泡杯茶,刷刷手机看看头条,这才感觉自己从“灶王奶奶”变回了“小智”。
肯定有人在屏幕后面撇嘴了,说这不就是个跨国保姆吗?
操心一辈子,老了还上赶着伺候人。
这话吧,对,但也不全对。
这更像是一场不计回报的风险投资,投的是亲情。
他们小两口在外面跟生活赤膊肉搏,我呢,就在后方给他们守着这个能随时回来舔伤口、吃口热饭的大本营。
这其中的排兵布阵,比什么商业谈判都烧脑。
就说晚餐那三个孤零零的鲜带子。
四个大人,怎么分?
这哪里是数学题,分明是人情世故的奥林匹克竞赛。
我手起刀落,一分为二,变成了六小块。
每人尝个鲜,剩下那两块嘛,当然是给家里两个“发动机”——儿子和儿媳补充能量。
小孙子肠胃娇贵,海鲜还是熟的好,他的那份三文鱼,我单独用黄油煎得喷香流油。
这背后,全是算计,全是爱。
等饭菜上桌,老公调的那碗芥末酱油就是灵魂。
他总能把那股冲劲儿拿捏得死死的,呛得你眼泪汪汪,又舍不得不下第二筷。
我们这辈子,大概也就是这么个分工,他负责“上头”,我负责“兜底”,居然也严丝合缝地过了大半辈子。
饭后,我自动切换到“甩手掌柜”模式。
老公无缝衔接,刷锅洗碗,收拾厨房,动作一气呵成,这是我们俩之间无需言语的权力交接。
我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给孙子热牛奶,坐在他床边的小椅子上,看着他睡着。
小家伙的呼吸一起一伏,像海浪一样规律。
那一刻,纽约的灯红酒绿,回家的机票,好像都离我很远很远。
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琢磨,这种日子,究竟是我在燃烧自己照亮他们,还是他们在用亲情“绑架”我的退休生活?
这问题大概永远没有标准答案。
生活就像我锅里熬的那锅粥,亲情、责任、自我、无奈……什么都往里放,用时间这把文火慢慢咕嘟着,最后熬出来的,是什么滋味,只有自己最清楚。
反正,又咸又甜,还时不时被芥末呛一下,但咂咂嘴,还想再来一碗。
来源:甜点党GPk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