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8年,山东滕州薛国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传来重磅消息——在一座未被盗掘的春秋时期墓葬中,一件青铜簠被缓缓撬开,里面整齐排列着状似水饺的黄色食物,瞬间改写了中国饺子的历史。
1978年,山东滕州薛国故城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传来重磅消息——在一座未被盗掘的春秋时期墓葬中,一件青铜簠被缓缓撬开,里面整齐排列着状似水饺的黄色食物,瞬间改写了中国饺子的历史。
这些“远古饺子”呈三角形,长边约5到6厘米,表面覆盖着一层白色粉末,风一吹便消散了。考古人员用竹签轻轻拨动,食物随即碎裂,露出里面早已碳化的馅状屑物,虽无法辨认具体成分,但“面皮包馅”的核心特征清晰可辨。而存放它们的青铜簠,是当时贵族专用的礼器,与墓中出土的八鼎六簋等重器一同,暗示着墓主人拥有薛侯级别的尊贵身份。
长久以来,“医圣”张仲景发明饺子的说法广为流传——相传东汉末年,张仲景用面皮包裹羊肉与药材,制成“饺耳”为百姓治疗冻耳,这也是“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由来。但滕州出土的春秋饺子,直接将这一食物的历史往前推了600年。
更值得关注的是,它比新疆吐鲁番唐墓出土的饺子早了近1500年,成为目前已知最早的饺子实物遗存。曾主持薛国故城考古的领队胡新立明确指出:“全国其他地区暂未发现比这些三角形食物更早的饺子遗迹,说明饺子很可能起源于山东”。
饺子雏形诞生于滕州,并非偶然。出土遗址所在的薛国故城,是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先秦古城之一,面积达6.8平方公里,战国时期已是拥有六万之家的大城,历夏、商、周三代延续1500余年,文脉从未断裂。
这里曾是车的发明者奚仲的封地,更是孟尝君田文治下的要地,发达的农耕文明与贵族饮食文化为食物创新提供了土壤。此前遗址中还出土过2600年前的水牛角,印证了这片土地早在先秦时期就有着丰富的饮食资源,堪称“中华美食的发源地”之一。从“科圣”墨子、“匠圣”鲁班的诞生,到最早饺子的出现,这座古城的文明厚度早已超出想象。
从春秋贵族礼器中的珍馐,到东汉张仲景手中的“济世食疗”,从唐代通过丝绸之路传播的美食,到如今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团圆符号,饺子的形态与内涵在2400年里不断演变,却始终承载着“包裹美味、寄托团圆”的核心意义。
来源:山海拾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