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座清代四合院里,竟发现一只360岁的天鹅至今仍在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31 13:30 1

摘要:跟随文物修复师陈老师,我们走进了位于重庆南泉白鹤村的彭氏民居。午后阳光透过精美的雕花窗棂,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这座始建于清道光二年的四合院,隐藏在幽静的山村之中,77间房屋、12个天井构成的“器”字形院落,雕梁画栋,令人叹为观止。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座院

跟随文物修复师陈老师,我们走进了位于重庆南泉白鹤村的彭氏民居。午后阳光透过精美的雕花窗棂,在青石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这座始建于清道光二年的四合院,隐藏在幽静的山村之中,77间房屋、12个天井构成的“器”字形院落,雕梁画栋,令人叹为观止。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座院子里的白天鹅——守院的老李告诉我们,这家人守护这只天鹅已经超过十代,意味着它已经活了360岁!

初次见到这只天鹅时,我以为它是雕塑般静止的。然而,当它察觉到我们的动静时,优雅地划开水面游向岸边,水波荡开的涟漪中,才看清它脖颈的曲线如同古画中的笔触。老李轻声告诉我,“雪羽”是从彭家建院起就守在这里的神鸟,已有百年历史。

老李的话让我将信将疑,但当他翻出族谱里泛黄的记载时,我不得不信。清嘉庆年间,彭家先祖彭瑞川凭借盐业发家,道光二年建这座大院时,友人从京城送来一对天鹅作为镇宅之宝。族谱里清楚地记录着“道光三年,雪羽产雏二枚”,此后每代都有关于天鹅的传说:光绪年间暴雨冲毁水塘,彭家人冒雨筑坝救鹅;抗战时期西南学院迁至此地,师生们轮流给断粮的天鹅采水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曾试图捕捉天鹅,守院老人抱着鹅坐了一夜门槛。

我质疑道:“哪有动物能活三百年?”陈老师指着天鹅翅膀下的淡褐色印记告诉我,这是人工繁育的印记。彭家世代都在做一件事——让“雪羽”的血脉从未间断。原来,天鹅的自然寿命不过二三十年,野生大天鹅最多活20年,即使人工饲养也难以超过50年。彭早就掌握了驯养的秘诀:他们在水塘边种满天鹅喜爱的苦草和眼子菜,每年繁殖期专门搭建芦苇巢,待幼鹅长到半岁,就为它取名为“雪羽”,代代相传这个名字和守护的仪式。

老李带领我们绕到水塘西侧,那里有一块嵌在墙里的石碑,上面刻着“禽寿记”:“道光二年得灵禽二,名雪羽、云绒。绒逝于咸丰元年,羽脉绵延至今,历十代,阅三百年……”虽然字迹已经斑驳,但这确实见证了这段传奇故事。老李说,彭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每代继承人都要学习天鹅的养护知识,连水塘的换水频率、冬季的保暖草垫等都按照祖训来办。抗战时期,西南学院的学生在日记里描述这只天鹅:“院中有白羽仙禽,日则浮游塘中,夜则栖于桂下,与诸生共听先生讲《新青年》。”

正当我们谈论着天鹅时,它突然伸长脖颈发出清亮的鸣叫,声音穿过回廊,惊起檐下几只麻雀。陈老师蹲下来观察水塘:“你看这水循环系统,是清代的老设计,暗渠引山泉水进来,废水从石缝排走,水质常年清澈,这才给天鹅提供了宜居的环境。”水塘边的黄葛树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树影投在水面,正好为天鹅遮挡正午的烈日。原来,从建院之初,彭家人就把天鹅的生存需求融入了建筑布局之中。

随着暮色的降临,老李撒下最后一把玉米碎,天鹅温顺地蹭了蹭他的手背。他告诉我们,去年有外地商人出价百万想买天鹅,被他拒绝了:“彭家后人散居各地,但每年清明都会回来看看它,这不是宠物,而是院子的灵魂。”陈老师感慨地说,这只“360岁的天鹅”其实是活着的传承,就像那些没有被岁月磨平的木雕花纹一样,是彭家对承诺的坚守,也是老建筑与生命的共生密码。

离开时回首望去,天鹅正静卧在桂花树下,月光为它镀上了一层银边。这座见证了科举世家兴衰、藏过火种的四合院,因为这只延续了十代的灵禽,更添了几分温情与传奇。或许,真正的文物并非冰冷的砖瓦,而是这些与时光同行的生命,在岁月里书写着最动人的故事。

来源:冰淇淋谈时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