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期以来,裙装在主流认知中被建构为女性专属服饰符号,成为性别二元论的视觉载体。随着性别平等意识深化与多元文化发展,男性穿裙现象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引发关于服饰性别边界与表达自由的讨论。本文以男性裙装穿着为研究对象,梳理裙装性别符号的历史演变,剖析当代男性选择裙装
摘要
长期以来,裙装在主流认知中被建构为女性专属服饰符号,成为性别二元论的视觉载体。随着性别平等意识深化与多元文化发展,男性穿裙现象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引发关于服饰性别边界与表达自由的讨论。本文以男性裙装穿着为研究对象,梳理裙装性别符号的历史演变,剖析当代男性选择裙装的多重动因,探讨其面临的社会争议与困境,揭示服饰去性别化背后的性别观念变革,为理解性别表达多元化提供参照。
关键词:男性裙装;性别表达;服饰符号;文化解构;社会包容
一、引言
现代服饰文化中,“裙装属女、裤装属男”的认知已形成路径依赖。当男性身着裙装出现在公共空间,往往超越审美范畴,成为被凝视与争议的社会议题,核心指向服饰性别属性的合理性与表达自由度。
回溯历史,裙装的“女性专属”标签并非天然形成。从古希腊“希顿”到中国先秦“深衣”,裙装曾是男性主流服饰,仅在近代工业文明与性别角色固化中被赋予单一女性指向。进入21世纪,“无性别时尚”兴起与性别多元思潮传播,男性穿裙从亚文化实践转向大众文化现象,承载着个体对性别规训的反抗与社会观念转型。基于此,本文通过历史溯源、动因分析与困境探讨,解码服饰与性别文化的深层关联。
二、历史维度:裙装性别符号的建构与嬗变
裙装性别属性的演变,是社会性别观念在服饰领域的具象化呈现,经历了从“中性化”到“女性化”再到“去性别化”的过程。
(一)古典时期:裙装的男性主导与中性属性
农业文明阶段,服饰以实用与身份标识为核心,裙装因制作便捷、穿着舒适成为跨性别选择,且多为男性精英专属。古希腊男性以“希顿”为日常服饰,搭配“希玛纯”在庄重场合彰显公民身份;古罗马“托加”是男性公民权的象征,以繁复形制凸显社会核心地位。
中国先秦“深衣”男女通用,《礼记·深衣》载其“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兼具礼仪性与日常性;唐代壁画中,男性身着襦裙的形象频繁出现,此时裙装未与“女性气质”绑定,仅为基于形制与审美的选择。这一时期的裙装本质为中性形态,甚至是男性身份的载体。
(二)近代转型:工业文明与裙装的女性化赋值
18世纪工业革命推动裙装性别符号转向。男性成为工厂生产主力,便于劳动的裤装逐渐取代裙装;女性被限定于家庭,服饰向华丽装饰化发展,裙装以宽大裙摆、蕾丝刺绣等元素,与“柔弱”“优雅”的女性气质深度绑定。
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服饰性别分化达顶峰:男性以西装长裤凸显理性权威,女性以撑裙、束腰长裙强化从属地位。服饰沦为性别分工工具——裤装象征男性“公共性”,裙装被建构为女性“私域性”的视觉表达,此逻辑随西方文化扩张成为全球主流认知。
(三)现代突破:性别平权与裙装的去性别化萌芽
20世纪60年代后,性别平权运动推动服饰边界松动。女性率先打破“不可穿裤”禁忌,男性对裙装的尝试始于对传统男性气质的反思:“孔雀革命”中,男性以裙装挑战男装沉闷;90年代酷儿文化兴起,裙装成为表达性别流动的符号。
进入21世纪,社交媒体与“无性别时尚”加速这一进程。苏格兰裙走向全球,Gucci、Rick Owens等品牌将裙装纳入男装秀场,快时尚品牌推出大众款男性裙装,裙装性别标签逐渐消解,回归审美与功能本质。
三、动因解析:当代男性选择裙装的多重逻辑
当代男性穿裙是审美需求、性别表达、文化认同与时尚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折射出个体与社会文化的互动。
(一)审美与舒适:服饰本质功能的回归
传统男装风格单调同质化,难以满足个性化审美需求。裙装在款式、材质、色彩上可塑性更强,从亚麻长裙到解构设计款,为男性提供多元穿搭选择,展现独特审美。同时,裙装在炎热天气通风性更佳,无腰部腿部束缚,契合“服饰服务于人”的本质,打破“男性服饰必须实用克制”的刻板认知。
(二)性别表达:对固化男性气质的反叛
传统社会将“阳刚、克制”作为男性气质唯一标准,服饰需符合此规范。男性穿裙本质是对标准化气质的反抗,以裙装传递“男性气质多元”的认知:男性可阳刚亦可温柔,无需通过服饰证明性别身份。正如部分穿裙男性所言:“穿裙不是模仿女性,而是不想被‘男性该穿什么’的规则绑架。”这是对性别规训的觉醒与自我认同的表达。
(三)文化认同:亚文化圈层的身份建构
特定亚文化中,裙装是身份认同的符号。对苏格兰人而言,基尔特尔裙是民族文化与男性气概的象征,穿着参加庆典是文化传承。酷儿文化中,裙装挑战性别二元论;哥特文化中,黑色裙装营造反叛气质。对这些群体而言,穿裙是对亚文化的认同与归属感的具象化。
(四)时尚推动:无性别潮流的产业助力
“无性别时尚”成为行业趋势,众多品牌打破服饰性别界限。Gucci推出西装搭配真丝裙造型,Rick Owens以暗黑解构风格设计男性裙装,快时尚品牌推出平价裙装降低穿着门槛。时尚行业不仅提供多元选择,更以“高端时尚”背书消解男性穿裙的“异类感”,将其转化为“时尚表达”,影响大众认知与接受度。
四、现实困境:男性裙装穿着的社会接纳瓶颈
男性穿裙虽体现观念进步,却仍面临争议与困境,反映主流社会对非常规性别表达的包容度不足。
(一)公共空间的凝视压力与身份焦虑
穿裙男性在公共场合常成注视焦点,遭遇路人指指点点、偷拍等行为,这种“被凝视”引发强烈身份焦虑,甚至让部分人放弃公共场合穿裙。本质是社会对性别表达的“标准化期待”在起作用,偏离“男裤女裙”认知便被视为“不合规”,是传统性别文化对表达自由的压制。
(二)网络场域的争议极化与污名化倾向
网络对男性穿裙的评价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服饰无性别,选择应自由”;反对者将其与“娘娘腔”“变态”等负面标签绑定,进行人身攻击。部分媒体以“猎奇化”叙事将其描述为“博眼球”,强化负面认知,加剧争议,让穿裙男性承受额外舆论压力。
(三)职场与社交场景的隐性排斥
职场中,传统着装规范以“西装革履”为标准,裙装被视为“不专业”。男性穿裙可能被质疑工作态度,影响职业发展;社交场合,易遭亲友不理解、劝阻甚至孤立。这表明传统性别规范仍主导社会规则与实践,多元表达未获真正接纳,性别平等理念与现实存在差距。
五、反思与展望:服饰去性别化与性别观念的进步
男性穿裙看似是服饰微观选择,实则折射社会性别观念变革,核心是如何打破性别二元论,实现表达自由与多元。
(一)服饰去性别化的文化意义
服饰去性别化并非消除男女服饰差异,而是剥离强制性别标签,让个体基于审美与需求选择服饰。男性穿裙的意义在于挑战“性别决定服饰”的固化逻辑,证明服饰应回归审美与功能,而非性别规训工具。这标志着个体摆脱传统束缚,追求自由表达,当“男性穿裙、女性穿裤”被普遍接受,性别二元论壁垒将松动,社会包容度将提升。
(二)提升社会包容度的路径
实现性别表达自由,需从三方面推动包容度提升:
1. 教育层面:将多元性别观念纳入基础教育,打破刻板印象,引导认识性别气质多元性,避免传统规范内化为自我束缚。
2. 文化层面:媒体与文化机构摒弃猎奇化、污名化叙事,客观呈现多元表达案例,传递“表达自由”理念,引导包容心态。
3. 制度层面:推动社会规则去性别化改革,消除职场着装性别歧视,保障公共空间表达权利,提供制度支持。
(三)性别多元的未来图景
当社会真正包容性别多元,“男性穿裙”将成为寻常服饰选择,服饰性别标签彻底淡化,回归审美与功能本质,个体可自由表达自我。这不仅是服饰文化进步,更标志社会性别观念成熟——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共存”,从“性别规训”走向“表达自由”。男性穿裙作为重要文化实践,正推动社会向更包容多元的方向发展。
六、结论
男性穿裙是当代性别文化变革的微观缩影,蕴含服饰符号与性别观念的深层互动。历史维度看,裙装性别属性是文化建构的结果;当代动因上,是审美、表达、认同与时尚的综合体现,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与对规训的反抗;现实困境中,凝视压力、网络争议与隐性排斥反映传统规范的顽固与包容度不足。
尽管面临挑战,该现象已推动性别多元讨论,为打破二元论提供实践样本。随着平等意识深化与包容度提升,服饰性别标签将消解,个体将获更自由的表达空间。男性穿裙的文化意义也将凸显——它不仅是服饰选择的变革,更是社会性别观念向多元平等演进的重要标志。
来源:非常务人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