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光孤立她,建小群私聊,还会当着她的面,一唱一和说一些含沙射影的话。
姐妹们,前两天刷到大冰的一个直播切片视频,让我真切的感受到:
现在孩子们的社交,真是挺不容易的。
来连线求助的,是一个在广州上大学的女孩。
她才上大二,却已经要搬第二次宿舍了。
第一次搬,是因为被室友孤立,她实在受不了,找辅导员换了寝室。
新宿舍一开始氛围挺好,她觉得室友们都挺值得信赖的。
有次聊天,就把自己在原来宿舍的经历,一股脑说了出来。
没想到,从那以后,新室友对她的态度就急转直下。
不光孤立她,建小群私聊,还会当着她的面,一唱一和说一些含沙射影的话。
比如中午回了宿舍,有室友会阴阳怪气的说:“哎呀,你别骂我啊~”
另一个就会顺势接上更难听的话。
虽然没指名道姓,可女孩一听,就是知道在说自己。
最后她只能再次找辅导员,申请换宿舍。
但连续两次被孤立,也让她有点自我怀疑:
“是不是我自己有什么问题,才会老被别人孤立?”
同时呢,她又觉得很不公平:
“为什么他们可以这样伤害我?(可)他们又没有打我,我也没有证据。(现在)他们每天嘻嘻哈哈的,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现在说到社交霸凌,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推搡打骂这类的肢体冲突。
但其实相比实打实的身体暴力,像孤立、排挤,搞小团体……这些看不见的隐形欺凌才更普遍。
几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对一万多名初中学生做了一项持续性的追踪调查。
结果发现,遭受肢体霸凌的初中生比例为21.7%,而言语欺凌和社交欺凌,却高达52.3%和41.8%。
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聊聊,当孩子被孤立,被排挤时,我们做父母的,可以从哪些方向做心理疏通和引导。
01
不被喜欢很正常
但被孤立,一定不是你的错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句话:“被人孤立,肯定是你有问题。”
当孩子被孤立时,第一反应也往往是:“是不是我哪里不够好?别人才不喜欢我。”
孩子会反思,能自省,本来是好事。
但有一种情况,千万不能滥用自我反省,那就是他被孤立的时候。
杨天真在一次访谈,提过一个词叫喜恶同因。
举个例子,你很聪明,有人会因为觉得你很厉害,想和你交往;
但也会有人觉得你太聪明了,不好“掌握”,不愿意理你。
你看,这就是青菜萝卜各有所爱。
每个人的视角和需求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观感,做出不同的行为。
所以别人不喜欢你,很多时候无关好坏,更不代表你有问题。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被喜欢是幸运,被不喜欢是常态。
有人不喜欢你,不愿意和你玩,这很正常,也不等于你不够好。
但如果对方把自己的“不喜欢”,变成了联合排斥,言语攻击,那一定是他们不对。
不要用别人的问题,来惩罚自己。
你要做的,就是及时向父母、老师求助,而不是自己默默承受和消化。
02
越是讨好,越是在意
就越容易掉入“陷阱”
很多人可能不理解:那些孤立别人的人,都是怎么想的?
就像大冰说的:“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一些人,喜欢以组团扎堆的形式出现。
当他们团结起来,欺负某个个体时,他们彼此之间才会互相信任。”
这在心理学上,叫“共同敌意效应”。
说白了,就是立了一个共同的靶子,用来加强小团体的凝聚力。
而且,从被孤立的人身上,小团体成员还能享受到一种“操纵他人情绪”的掌控感。
这时候,孩子表现得越卑微,越在意,反倒容易被拿捏住。
之前有个妈妈求助,说自己4岁半的女儿,特别害怕别的小朋友不跟自己玩。
只要人家一说“我不和你玩了”,女儿就表现得惶恐焦虑,甚至嚎啕大哭。
慢慢的,小朋友们都发现了这一点,提的要求也越来越过分。
有一次,她甚至发现女儿跪在地下,驮着别的小朋友,一边爬一边学狗叫。
她问女儿为什么这么做,女儿说:“不这么做,他们就不和我玩了。”
其实很多孩子被孤立后,都在重复这样的模式:
被孤立—我害怕—越讨好—越卑微—进一步被排挤。
这是一种循环陷阱:
越是在意别人的接纳,就越失去自己的边界,而当一个人没有边界,别人就更容易越界。
大冰安慰女孩的那两句话,说得很对:
“只要你想迁就这个世界,你就永远迁就不完这个世界。”
“当我们面对狼群的时候,即便干不过,也别把后背给它。”
因为你不在意,他们的孤立也就失去了杀伤力。
记住,你的精力应该留给真正欣赏你的人,而不是去讨好那些故意刁难你的人。
03
“圈子很小,但世界很大”
对孩子来说,完全不在意“别人的孤立”,确实很难。
除了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共情,我们还可以帮孩子把注意力,从那个狭小的圈子转移出来。
大冰当时给女孩的建议就是:
“让自己忙起来,去勤工俭学,多参加社团活动,这样把社交面打开,不要在宿舍里认识人。”
“宿舍是什么地方,就是你睡觉的地方。”
他们不喜欢你,你就记住你一句话——哼,我还不喜欢你们呢,又不是没能力交朋友”
这背后,其实是个很成熟的策略:拓宽链接,强大自身。
说得再直白点,就是人生支点越多,内核才会越稳。
我们要告诉孩子:
如果被孤立了,能够和好固然好,但如果不能,重要的不是修复这一段关系,而是让自己有更多选择。
去参加校内活动、做勤工俭学、报兴趣社团,甚至只是多在图书馆或操场待一会儿……
当孩子的生活里有了别的“出口”,情绪就不会全卡在一个地方。
别把社交圈困在宿舍或班级那一亩三分地。
学校那么大,总有地方会接纳他。
而那些新的环境、新的关系,也能帮他重新找到自信。
同时,还要让孩子重新建立一种“能量感”——
孤立最大的伤害,不是没有人理你,而是让你怀疑自己是不是不值得。
所以,让他去做能看到成果的事:
学一项新技能,完成一个目标,赚第一笔生活费……
哪怕一点点成就,都是对抗孤立最有力的支撑。
当孩子的社交面打开,见识的多了,心里充实了,他就会发现:
那些孤立过他的人,也不过是人生旅程里,几个无足轻重的路人。
“真正的高情商,不是抹杀自己的情绪,去迎合别人,而是你自己要觉得舒服。”
希望我们的孩子,既能拥有知心的朋友,又能享受安然独处,坚定的活出自己的光芒。
来源:心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