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讲过的故事——刻舟求剑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30 15:14 1

摘要:原始出处与文本。战国末期,秦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纂《吕氏春秋》,其中的《察今》篇写道:“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剑”在我国是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成语,它浓缩了一个荒诞到令人失笑、又深刻到足以警醒千年的场景。

1.原始出处与文本。战国末期,秦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编纂《吕氏春秋》,其中的《察今》篇写道:“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作者把“刻舟”与治国类比,说——时代像船一样不断前行,法令若死守旧痕,就像船已远而仍按刻痕求剑,必然劳而无功。

先秦文风尚简,全文不足六十字,却兼具叙事—议论—讽喻三层结构,奠定了后世寓言的典范模式。

2.故事情节的“大众版”。由于《吕氏春秋》原文过于俭省,民间讲诵与蒙书教材逐渐把场景细节化,形成今天最流行的故事:

楚人乘渡船过江,船至江心,佩剑不慎落水。他不慌不忙掏出小刀,在船舷刻一道痕,说:“我的剑从此处下沉,待会儿就在这里下水找。”同船者面面相觑,只觉可笑。船靠码头,楚人果然沿刻痕处潜水搜寻,当然一无所获;旁人笑他“船走剑不动”,他仍不解其故。

这一“注水”版最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纰漏》的“引喻”,宋代以后被《三字经训诂》《蒙求集注》等启蒙读物反复引用,遂成“标准剧情”。明清白话小说兴起,故事又添了“楚人摸得满头淤泥仍自言自语”等喜剧化描写,增强了讽刺效果。

3.流转与变化。吕不韦原意是讲政治层面的“因时变法”——法律若不能随社会变动而调整,便如刻舟求剑,治国必乱。两汉以后,士人把它引入史学、兵学、医学,用来批评“拘泥古法”“死守阵图”“按图索骥”。进入近现代,其含义进一步泛化为日常思维误区:忽视事物运动变化、死守静态标记,结果必然缘木求鱼。

细细说来,历朝历代又有所不同。东汉王充《论衡》已用“楚人刻舟”讥讽儒生泥古。唐代刘禹锡《天论》云:“刻舟以求剑,守株而待兔,二者皆非通变之术。”第一次把“刻舟”“守株”并列,成为“不知权变”的两大符号。

宋人好以诗证事,黄庭坚《追忆余泊舟西江》句:“往事刻舟求坠剑,怀人挥泪著亡簪。”赋予个人追悔之情,扩大成语的情感维度。苏轼《王中甫哀辞》自嘲:“堪笑东坡痴钝老,区区犹记刻舟痕。”用来调侃自己把旧诗稿“刻”在记忆深处却找不到当初灵感。

《红楼梦》第一二〇回写甄士隐“刻舟求剑、胶柱鼓瑟”,讽刺死抠字句的考据家,使成语首次进入小说对话。清代《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等把“刻舟求剑”化用为“刻船求剑”“记剑痕”,可见民间口语的再创造。现代教科书把它与“守株待兔”“缘木求鱼”并列为“贬义寓言三典”,成为中小学必学成语。

4.域外也有扩散。18 世纪耶稣会士将《吕氏春秋》译成拉丁文,其中“刻舟”段被注为“典型东方智愚故事”。19 世纪英国汉学家理雅各所著《中国经典》附录里译此故事,点评说“可与西方‘唐吉诃德式愚勇’相参照”。

日本德川幕府后期,荻生徂徕学派把“刻舟求剑”写进《译键》,作为“不知权变”的汉语熟语教材。现代英语媒体常用其形容企业在快速变化市场中仍死守旧战略,可见故事已进入国际商务语境。

5.毛主席讲过的刻舟求剑故事。毛主席在口头和著作中多次讲过这个故事,把它当作批评“不实事求是、不会辩证看问题”的典型寓言。

纪实文学《星星之火(六)·铁血闽赣》记录了1929年红军由赣南向闽西转战途中毛主席的一次“河边即席讲话”。他边走边对战士欧寿昌重述“楚人掉剑”的情节,问“你说他找得着吗?”当对方答“船动剑不动,当然找不着”时,老人家顺势把话题引到中央二月来信仍要求分散红军的具体指令,指出形势已变而指示未变,这“不就是刻舟求剑吗?”

在1944年关于“如何对待历史遗产”的谈话记录里,出现“反对一切刻舟求剑、生搬硬套”字样。在1950—1960年代若干文件、讲话提纲中,亦可见“不要刻舟求剑”等表述。

据梁衡纪实散文《一个大党和一只小船》引述,1958年毛主席专列途经嘉兴南湖时,临时停车凝视湖面四十分钟,随后在同随行人员谈话中讲到“刻舟求剑”。他说:“中国古代有一个最著名的关于船的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是讲不实事求是,不会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接着以此反思党内曾“硬要在我们自己的刻舟之处去找主观上想要的东西”,并联系“大跃进”前后某些照搬本本、急于变革的教训。

最著名的一次,是在1956年9月10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七年,正处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关键时期。党内有些同志的思想跟不上飞速发展的形势,或者用老眼光看新问题,或者犯了错误就一蹶不振,停留在过去。毛主席用这个故事批评这种僵化、保守的思想。

他不紧不慢地说: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刻舟求剑”。我看,有些同志就有点像那个楚国人。他说:我们现在干的,是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我们的“船“正在历史的江面上破浪前行。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我们的思想、工作方法也要跟着变化才行。有些同志,问题发生在去年,他用去年的办法;问题发生在两年前,他用两年前的办法。他不知道,我们的船已经走了,已经不是那个地方了。他还在那个刻了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摸,怎么能摸到呢?这样下去,非犯错误不可。

如今,“刻舟求剑”这个成语在中国政治话语和日常交流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每当人们谈到思想保守、墨守成规、不能与时俱进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就是这个生动故事。它超越了其古典寓言的本身,成为一个时代性的智慧箴言。

1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