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31日A股与港股市场呈现震荡分化格局,A股小盘股反弹与科技权重回调形成鲜明对比,港股则在科技股拖累下走弱,医疗保健板块逆势走强。两市成交额维持高位,资金调仓特征显著,政策驱动与产业趋势成为当日行情的核心主线。
10月31日A股与港股市场呈现震荡分化格局,A股小盘股反弹与科技权重回调形成鲜明对比,港股则在科技股拖累下走弱,医疗保健板块逆势走强。两市成交额维持高位,资金调仓特征显著,政策驱动与产业趋势成为当日行情的核心主线。
驱动逻辑上,市场呈现“政策催化与资金调仓共振”特征。政策面,财政部等五部门扩大免税商品品类,直接激活传媒、商贸零售等消费板块,网红经济、首发经济指数同步上涨,资金净流入显著;中美会晤释放稳定信号,缓解地缘风险担忧。资金面延续“高切低”,科技成长板块(算力硬件、半导体)因前期涨幅较大及估值消化需求出现回调,而消费、医药等防御性板块获资金回流,叠加三季报披露尾声,盈利不确定性下降,推动市场结构性分化。
展望后市,短期市场或维持震荡分化格局。政策利好(免税、消费)有望支撑传媒、商贸零售等板块延续热度,科技板块在调整后若估值消化到位或企稳;风险点在于科技股持续下跌可能压制风险偏好,免税政策效果需11月消费数据验证,美联储政策仍存不确定性。中长期看,“十五五”规划新质生产力方向(AI、高端制造)与消费升级主线具备结构性机会,建议关注政策落地节奏与全球流动性变化,布局消费链防御标的及科技成长细分龙头。
A股三大指数早盘震荡走低,上证指数半日跌0.63%报3961.62点,深证成指跌0.62%,创业板指受科技股拖累跌1.49%失守2800点。科创50指数表现疲软,下跌2.51%,显示科技成长板块承压明显。北证50指数逆势大涨3.43%,市场呈现“权重调整、小票活跃”特征,全市场超3800只个股上涨,沪深两市半日成交1.58万亿元,较前日放量274亿元。港股市场同步承压,恒生指数跌0.89%报26050.08点,恒生科技指数重挫1.91%,但医疗保健板块逆势上涨1.89%,形成结构性防御行情。
板块表现呈现显著分化。A股传媒板块领涨3.03%,AI应用端集体爆发,QuestMobile数据显示我国AI应用移动端月活用户已突破7亿大关;医药生物板块涨1.95%,创新药方向受医保谈判政策催化;商贸零售板块上涨2.27%,受益于免税政策扩容。锂电、光伏等新能源赛道延续强势,固态电池概念走强,电池级碳酸锂价格自8月低点翻倍至10.5万元/吨,锂电池电解液价格快速走高,机构上调明年储能装机增速预期至倍增。
下跌端集中于算力硬件,CPO概念、存储芯片板块分别跌2.83%、2.61%,通信、电子板块调整幅度较大。
港股市场科技股普跌,恒生科技指数跌1.91%,半导体板块受行业周期担忧拖累大跌5.11%。医疗保健板块成为唯一亮点,医药生物指数涨2.38%,创新药概念逆市走强。消费板块内部分化,必需性消费微涨0.24%,资讯科技业与非必需性消费业跌幅居前。
当日市场主线清晰呈现“政策催化+产业趋势”双轮驱动特征。财政部等五部门发布《完善免税店政策支持提振消费的通知》,自11月1日起将手机、保健食品等纳入免税品类,直接激活“免税经济-网红经济-首发经济”产业链,A股传媒、商贸零售板块获资金净流入超20亿元,网红经济指数上涨2%。这一政策与“十五五”规划中“培育新型消费场景”的表述形成呼应,强化了大消费板块的政策预期。
科技成长赛道内部出现明显分化。AI应用端与硬件端走势背离,反映市场对科技股的估值逻辑从“算力基建”转向“应用变现”,影视传媒、游戏等内容端在AI赋能下用户付费率提升,而前期涨幅较大的算力硬件面临业绩兑现压力。新能源领域则展现供需改善逻辑,锂电板块受益于碳酸锂价格反弹与储能装机预期,光伏板块因龙头企业联合收储产能计划推动价格回归合理区间,行业盈利修复预期升温。
医药生物板块的强势兼具政策与事件驱动。2025年国家医保谈判启幕,创新药纳入“商保创新药目录”机制落地,印证创新药领域“政策支持+进口替代”的长期逻辑。港股医疗保健指数涨1.89%,与A股医药板块形成联动,显示资金对防御性资产的配置需求上升。半导体板块虽短期承压,但在“十五五”规划强调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中长期国产替代逻辑依然坚实。
当前市场处于“政策密集落地期+业绩验证尾声”的关键窗口,四季度投资需紧扣三条主线把握结构性机会:
科技成长赛道应聚焦“应用突破与国产替代”。AI产业链建议从算力基建转向应用端,关注用户规模突破7亿的传媒、游戏等场景化标的,以及具备数据要素优势的平台型企业;创新药领域重点布局医保谈判受益品种,尤其是肿瘤药、自身免疫药等临床需求刚性赛道;军工与固态电池方向可逢低关注三季报业绩超预期的细分龙头,技术突破带来的估值弹性值得期待。量子科技、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在政策扶持下也具备长期配置价值。
周期与资源品板块把握“价格反弹+政策松绑”双重机遇。有色金属中的黄金品种受益于全球宽松预期与地缘风险,铜板块则需关注国内“反内卷”政策对加工费的提振作用;新能源链重点跟踪锂电材料价格修复节奏,电解液、隔膜等环节盈利拐点已现;化工行业在供给侧优化背景下,新材料领域有望迎来竞争格局改善,可关注技术壁垒高的细分龙头。
政策驱动机会需紧跟“十五五”规划落地节奏。新质生产力相关的高端制造、AI应用等方向,可布局具备“国产替代+技术迭代”双重优势的企业;大消费板块重点把握免税新政的短期催化与长期消费升级趋势,传媒、商贸零售等直接受益于品类扩容的标的,以及医药生物等必需消费领域的低估值龙头,在市场震荡中具备防御与进攻双重属性。
整体来看,市场短期仍将维持震荡分化格局,科技板块估值消化与消费板块政策红利形成平衡。操作上建议采取“核心+卫星”配置策略,以医药、消费等防御性板块为底仓,阶段性参与新能源资源品的价格反弹行情,逢低布局科技成长赛道中业绩确定性强的应用端标的,规避前期涨幅过大、缺乏基本面支撑的题材股。后续需重点关注11月消费数据对政策效果的验证,以及美联储议息会议对全球流动性的影响。
来源:薛洪言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