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惠生行业白皮书2025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31 11:38 1

摘要:互惠生(Au Pair)源自法语,意为“平等互惠”。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项目,互惠生指18~30岁的青年寄宿在海外家庭,通过帮助照看孩子、分担部分家务,换取食宿和少量零花钱[1]。这一模式在欧洲已有百年历史,并获得许多国家立法认可,保障了互惠生与寄宿家庭双方的权

(本白皮书由 AuPair Ren(仁互惠)发布,数据来源感谢行业同仁提供)

引言

互惠生(Au Pair)源自法语,意为“平等互惠”。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项目,互惠生指18~30岁的青年寄宿在海外家庭,通过帮助照看孩子、分担部分家务,换取食宿和少量零花钱[1]。这一模式在欧洲已有百年历史,并获得许多国家立法认可,保障了互惠生与寄宿家庭双方的权益[2][3]。本白皮书聚焦中国互惠生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通过数据分析2024年度中国互惠生项目的运行情况,并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

全球互惠生项目概况

互惠生项目在欧美国家十分成熟,每年有数以万计的青年参与其中。据美国国务院统计,2018年仅赴美的互惠生就超过2万人,互惠生来源地遍及100多个国家[4]。目前全球最大的互惠生输出国包括德国、巴西、哥伦比亚、墨西哥等[5]。例如,2019年在德国寄宿的外国互惠生接近1.5万人,比两年前增长约10%[6]。互惠生以女性为主(约占96%)[7],多数在高中毕业至大学毕业这一人生阶段选择成为互惠生,以体验不同国家的语言和文化[8]。互惠生在寄宿家庭中的工作时间一般每周不超过30小时,并享有独立房间、食宿及少量零花钱等权益[9]。总体而言,互惠生项目在欧美被视为一种文化交流而非单纯雇佣关系,许多西方家庭把互惠生当作家庭成员对待[3]。


中国互惠生出国现状

中国青年加入全球互惠生行列始于本世纪初。2000年前后,第一批中国学生赴欧美国家做互惠生;2006年起也开始有外国互惠生来到中国家庭寄宿[10]。近年来,随着国内对海外文化交流项目认知度提高,中国输出的互惠生数量呈增长态势。据行业调查统计,2024年中国共输出约500名互惠生,其中赴美国约300人,约占美国当年互惠生总数的1%~2%,在各输出国中排名前十左右[5]。赴欧洲国家的中国互惠生约200人,主要目的地为法国和德国(分别约占数十人规模),其余分布于荷兰、比利时、西班牙等互惠项目开放国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互惠生联盟等机构反馈,2024年经由联盟输送赴美的中国互惠生约50,这一数据与我们调研的总量基本相符。总体来看,中国互惠生海外输出规模仍然不大,与欧美主要输出国相比存在显著差距,但呈现稳步发展的趋势。

中国年轻人选择赴海外做互惠生,动机多样,包括提升外语能力、沉浸异国文化、节省留学开支等。一些赴德互惠生希望通过照顾孩子换取食宿并学习德语,也有赴美互惠生借此深入体验美国生活。由于互惠生项目费用相对低廉,仅需支付机票和中介服务费,相比正式留学项目经济负担小,因此吸引了部分工薪家庭的年轻人。需要指出,2020–2022年受全球疫情和出入境管制影响,中国互惠生出国项目一度大幅减少[11]。2023年后航班签证逐步恢复,赴海外互惠生项目重新启动,2024年的数据较前两年有明显反弹。展望未来,随着国际旅行的便利化和年轻一代对gap year(间隔年)接受度提高,预计中国出国互惠生人数仍将保持增长势头。


来华互惠生项目现状

在中国经济开放和国际交流增加的背景下,外国互惠生来华项目于近十余年间逐步兴起。2010年左右开始,有中介机构引入外国青年以互惠生身份入住中国家庭。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赴中国家庭的互惠生来源国主要为英语国家: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英语母语国家的互惠生占比高达71%,其次是西班牙等拉美国家(占约16%),反映出中国家庭对英语环境的强烈偏好[12]。从学历和年龄看,来华互惠生多数为高中至大学在读或毕业的年轻人,以18~25岁居多[8]。男女比例约为1:2,女性互惠生明显多于男性[13]。

中国寄宿家庭对互惠生有着独特的期望和定位:理想的互惠生被视作孩子的“外语哥哥/姐姐”而非保姆。绝大多数中国家庭邀请互惠生的出发点在于创造沉浸式的英语(或其他外语)环境,希望孩子在生活中与外国人大哥哥、大姐姐交流,从小培养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14]。相比之下,家务和照看孩子被视为次要职责,一般仅要求互惠生协助接送孩子上下学、陪伴游戏、简单辅导功课,以及参与少量轻家务(如整理儿童房间等)[3]。不少家庭本身已经雇有本地保姆照料日常事务,引入互惠生主要是为了扮演住家外教的角色[15]。正因如此,互惠生项目在国内又被称为“住家外教”,每月约2000元人民币的零花钱成本远低于市场上外教家教的价格,却能全天候为孩子提供语言陪伴[15]。

需要关注的是,来华互惠生群体规模目前仍然很小。根据Aupair Ren调研多家中介的数据推算,2024年经中介安排来华的互惠生约300,另有约600人通过网络平台或亲友介绍自行匹配家庭(DIY模式)。全年在华互惠生总人数不超过1000人,仅为欧美成熟市场的零头。在新冠疫情之前,来华互惠生数量曾逐年增长,但2020年后几乎停滞[11]。随着中国于2023年恢复签发签证并放宽入境政策,2024年的来华互惠生项目开始重启,但整体供需尚未完全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行业法规与典型纠纷

法律定位的模糊是当前中国互惠生行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与美国、欧洲有专门签证和监管不同,中国尚无明确的“互惠生签证”类别。多数来华互惠生持X2短期学生签证,挂靠在语言培训项目名义下入境,再由中介安排寄宿家庭。这种操作使互惠生身份介于留学生和家庭帮工之间,存在合法性争议。根据中国法律,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境内从事家政服务工作,否则属于非法就业[16]。2018年浙江宁波曾破获非法雇佣外籍保姆案件,33名无合法签证从事家政的外籍人员被遣返,相关雇主各被罚款1万元并承担遣返机票费用[17]。由此可见,如果严格按照现行法规,互惠生在家庭中从事照看儿童、做家务等行为可能被视为外籍家政服务,存在法律风险。这一灰色地带使正规中介也感到困扰:如何在不违反法规的前提下开展互惠生项目,值得主管部门关注和明确。


与法律地位不清相伴的,是互惠生项目各方权益保障不足。在欧美,互惠生薪资、工时由官方规定,但在中国由于缺乏统一监管,项目执行 largely 靠各机构和家庭自律。这导致纠纷多发。从国外情况看,美国和欧洲的互惠生纠纷多集中在薪资和劳动保障方面:例如2019年美国15家互惠生中介被指控合谋压低薪酬,最终集体诉讼和解,赔付6500万美元拖欠工资[18]。又如部分欧洲国家曾出现互惠生超时工作、待遇偏低的报道,这些问题通过立法逐步改善。相比之下,中国互惠生纠纷更多发生在寄宿家庭与中介机构之间。近年来多起法律诉讼显示,家庭支付高额项目费却未得到预期服务,是主要矛盾点。例如,有上海家庭花费12.6万元请来美国互惠生但不到3个月互惠生提前离开,引发家庭与中介的退款纠纷,最终法院判决中介退还4.1万元服务费[19][20]。又如北京一家庭支付6.6万元给中介但对方未能安排到互惠生,家长诉诸法院胜诉却发现中介已人去楼空、执行退款困难[21][22]。此类案例表明,目前国内互惠生市场缺乏有效规范,一旦服务未达承诺,家庭维权成本高、风险大。


行业挑战与待解问题

基于以上现状,我们认为中国互惠生行业要健康发展,仍有若干关键问题亟待解决

签证合法性:亟需明确互惠生项目的法律身份。例如,可探讨设立专门的文化交流签证或许可,赋予互惠生合法的活动范围。现行短期学生签证变通使用的模式,长期看并非长久之计[17]。监管部门应制定针对互惠生的签证和就业政策,以消除法律灰色地带。

角色定位清晰:目前不少来华互惠生对于自己的职责范围缺乏清晰认知,有的认为自己是“文化交流者”而非劳工,不愿从事任何家务;有的寄宿家庭则可能把互惠生当保姆使唤,超出项目初衷。这种期望落差容易引发冲突。行业需要统一互惠生的定位——既非纯粹雇员,也非单纯游客,应明确其在家庭中承担的任务边界(如主要陪伴儿童、少量家务)和权益保障。

中介与家庭的责任划分:互惠生项目涉及中介筛选推荐、家庭面试匹配、签证办理、培训管理等多个环节。目前收费标准和责任界定不统一,部分中介收取高额费用却缺乏后续服务跟进。应建立透明的收费和服务标准,明确当互惠生提前离岗、双方不匹配等情况时,中介与家庭各自的责任和赔偿机制,保障各方权益。

纠纷调处机制:鉴于互惠生项目的特殊性质,建议行业协会或管理部门设立专项纠纷调解渠道,及时处理项目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例如,可成立互惠生项目仲裁委员会,提供法律咨询和调解,降低家庭和互惠生维权成本,提升各方对项目的信心。



行业趋势与展望

尽管目前中国互惠生行业体量不大,但其未来发展潜力值得期待。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持续深化,一系列政策红利将为国际青年交流创造更便利条件:

签证政策优化:2025年起中国新增K字签证,专门签发给入境从事科技、教育、文化交流的外国青年人才[23][24]。K签证持有者在华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这体现了中国欢迎年轻人才和促进民间交流的姿态。虽然互惠生项目侧重语言文化交流,未必全部符合K签证的科技人才定位,但这一政策释放的积极信号,预示未来针对文化交流类青年的签证政策可能进一步放宽

国际吸引力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日益增强。一方面,中国已与29个国家互免签证、对46国单方面免签,出入境便利度大幅提高[25]。另一方面,中国高校在全球排名持续上升——例如2025QS世界大学排名中有71所大陆高校上榜,近一半进入全球前500[26]。高等教育和科研实力的提升,使中国对外国年轻人的吸引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海外青年希望来华学习中文、了解中华文化,这将为互惠生项目提供更大的候选人群体。

文化交流需求:后疫情时代全球人员往来反弹,“Z世代”青年对跨文化体验的兴趣浓厚。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本身对外籍人才和留学生有庞大需求。在研学旅行、留学交换等形式之外,互惠生作为一种低成本深度体验的方式,可能受到更多国内家庭和外国青年的青睐。如果未来中国能加大宣传推广互惠生项目,完善配套政策,预计来华互惠生数量有望稳步增长。


当然,行业的成长伴随着规范化要求。只有各方权责分明、保障有力,互惠生项目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包括仁互惠在内的国内先行者们已在实践中积累了十年经验,也呼吁更多同行加强合作、信息共享,一起推动行业标准的建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互惠生将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让更多家庭和青年从中受益。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互惠生行业正处于茁壮发展的起步阶段。无论是中国青年走出国门,还是外国青年走进中国家庭,互惠生项目都为个人成长和文化交流带来了独特价值。展望2025年及未来,在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中国互惠生行业有望迎来更多机遇。然而机遇伴随责任,只有在法律政策框架下规范运作、保障各方权益,行业才能行稳致远。我们期待政府相关部门、行业机构和参与家庭共同努力,推动建立健全的互惠生项目体系。在一个更加开放、自信的中国,互惠生文化交流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为增进中外民心相通发挥更大的作用。 [15][27]



[1] [9] 高歌互惠生:来华互惠生项目简介 - 哔哩哔哩

[2] [3] [8] [10] [12] [13] [14] [15] 每月花一两千元就能请到住家“外教”,你了解过吗? - 互惠生——中谊互惠生中心

[4] [5] [7] Special Report | The Perils of Au Pairs | By the numbers

[6] [11] 中国互惠生行业十年回顾与未来展望

[16] [27] 浙江33名非法外籍保姆被遣返,雇主被罚款一万并承担机票

[17] 33名非法外籍保姆被遣返 雇主被罚一万并承担机票_手机新浪网

[18] Au Pair Sponsor Agencies Settle Wage Lawsuit, Offer $65.5 Million In Back Pay : NPR

[19] [20] 互惠生入住中国家庭不辞而别 教育咨询公司退款4.1万元|支付|原告_凤凰资讯

[21] [22] 参加“互惠生”被坑房主胜诉却难执行-信阳新闻网-信阳权威新闻门户

[23] [24] [25] K字签证来了!外国青年科技人才来华更便利_新闻频道_央视网(cctv.com)

[26] 2025QS世界大学排名公布!


来源:AuPairRen仁互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