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坚定与中国深化合作,这一转折背后,是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正式生效的重磅信号,也为当下复杂的国际经济格局写下关键注脚。
当 “让美国再次伟大” 的口号还在东南亚上空回响,特朗普的专机刚离开这片区域,东盟便用一份历史性协议向全球明确立场。
坚定与中国深化合作,这一转折背后,是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正式生效的重磅信号,也为当下复杂的国际经济格局写下关键注脚。
特朗普的专机消失在东南亚空域不足 24 小时,吉隆坡的同一会场便迎来新的重要时刻,中国与东盟各国代表共同签署文件,标志着历时两年谈判的中国东盟自贸区 3.0 版升级议定书落地生效。
对关注全球经贸动态的读者而言,这份协议的价值远不止 “生效” 二字 ,它在原有合作基础上新增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九大领域,相当于为双方合作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
更关键的是,在中美博弈持续深化的节点,它用实际行动打破了 “阵营对立” 的猜测,清晰传递出东盟对 “务实合作” 的选择,即与中国站在同一阵线。
回顾特朗普在东盟峰会 48 小时的行程,不难看出其试图撬动区域合作的意图,落地后首件事便是与马来西亚总理安华拍摄握手照。
紧接着赶场出席柬埔寨和泰国和平协议签约仪式,晚宴上更逐一与各国领导人碰杯,美国媒体全程直播并打出 “特朗普要重塑亚洲领导力” 的标题,处处彰显对区域影响力的争夺。
但戏剧性的是,他的专机刚飞离,吉隆坡便传来安华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的消息,前后反差直观展现出东盟在合作选择上的务实考量 ,并非追随口号,而是聚焦实际利益。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东南亚之行后,特朗普在对华互动上也释放出复杂信号。
比如在韩国特朗普刚结束和中方的会谈结束,离开韩国的飞机上,特朗普便难掩激动地对这场历时1小时40分钟的会谈发表看法。
若以10分为满分,他给这场会谈打12分,直言会谈氛围 “非常棒”,双方达成诸多共识。
具体举措上他宣布将芬太尼关税从 20% 削减至 10%,同时放开英伟达芯片管制,并计划于 2026 年 4 月开启访华之行。
从表面看芬太尼关税下调是美方在贸易议题上的主动让步,为中美关系释放出短期缓和信号,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这一举措背后并非根本性政策转向。
华盛顿曾多次将芬太尼问题政治化,将其与贸易关税绑定,而芬太尼本质上是犯罪与公共安全议题,与贸易的关联性本就有限。
此前将其作为谈判筹码更多是 “虚空造牌”,如今关税减半,更像是阶段性的示好,而非对中美结构性矛盾的回应。
所谓中美结构性问题,恰恰体现在特朗普提及的芯片管制调整上,放开英伟达芯片管制看似是美方在科技出口上的妥协,实则源于中方芯片自给能力的快速提升,让美方感受到技术封锁的反噬。
事实上在特朗普抵达韩国前,英伟达 CEO 黄仁勋已于 10 月 29 日先行赴韩会见他,核心议题便是对华 AI 芯片出口。
黄仁勋曾多次坦言,英伟达先进芯片在华市场份额已从 95% 跌至 0,美国的高科技出口限制对自身产业伤害更大。
要知道中国市场曾贡献英伟达营收的三分之一以上,算力中心、自动驾驶、云服务等领域的广阔需求,是其重要增长引擎,如今的 “断血” 状态让企业陷入焦灼。
这种焦灼恰恰折射出中美结构性矛盾的核心,美国试图维持技术霸权,中国则坚定推进自主突破,双方在经济核心、供应链安全、战略制度等领域的长期分歧难以轻易化解。
特朗普此次放开芯片管制,更多是在国内企业压力下的平衡之举,而非战略层面的真诚转向。
就连此次中美会谈的细节也暗含微妙,特朗普先一步抵达会场等待中方,这种外交场合的 “先后” 并非单纯的礼仪问题,更像是话语权与心理战的较量。
而要理解此次中国东盟签约的分量,不妨回溯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升级脉络,2010年1.0版本启动时,双边贸易额已接近3000亿美元,为区域经贸合作打下基础。
2015年2.0版本纳入服务贸易协定后,贸易壁垒进一步降低,贸易额顺势突破6000亿美元,合作范围从货物贸易延伸至服务领域。
如今的3.0版本,更是瞄准 2030 年2万亿美元贸易额目标,新增的数字经济合作并非简单的领域拓展。
而是推动双方产业链从 “货物往来” 转向 “技术与产业深度绑定”,这意味着双方合作将从 “量的增长” 迈向 “质的飞跃”。
更值得关注的是协议中关于供应链互联互通的条款,这直接切中东盟国家发展制造业的痛点。
以往东盟国家的零部件需先远渡重洋运至美国组装,再返销亚洲市场,不仅运输成本高,还面临供应链中断的风险。
如今借助中老铁路、中泰铁路构建的 72 小时产业链,零部件运输时间大幅缩短,成本显著下降,让东盟国家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中更具竞争力。
这也解释了为何特朗普试图拉拢东盟构建 “去中国化” 供应链时,没有一个成员国愿意响应,对东盟而言,与中国的供应链合作不是 “选择题”,而是符合自身利益的 “必答题”。
此次中国东盟自贸区 3.0 版协议的生效,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打破了 “经济合作是零和游戏” 的误区。
这个覆盖 20 亿人口的超级自贸区,不仅贡献了全球 1/3 的 GDP,更开创了发展中国家之间互助共赢的新模式。
它不再是传统的 “单向援助” 或 “不平等贸易”,而是基于平等协商、优势互补的合作,让双方在贸易、技术、环保等多个领域实现共同发展。
从 RCEP 的落地到自贸区 3.0 版的生效,中国始终用实际行动传递一个理念,在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当下,对抗解决不了问题,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共渡难关,这既是对自身发展的规划,也是对全球治理的贡献。
当协议签署现场响起掌声时,那掌声不仅是对这份合作协议的认可,更是对 “美国优先” 理念的有力回应。
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靠 “单打独斗” 实现发展,也没有哪个理念能靠 “阵营对立” 获得支持。
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实践证明,唯有坚持务实共赢、开放包容,才能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找到发展出路,这不仅是双方的选择,也为全球经贸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读懂这份协议背后的逻辑,不仅能看清东南亚经贸格局的变化,更能理解未来全球合作的核心方向,唯有携手,方能致远。
环球时报2025-10-29——“双赢”!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
来源:青橘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