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28日,法院判决邱议莹拘役10天。罪名成立,原因是她去年5月在立法院掌掴罗智强。事件发生时,两人因《立院职权行使法》修法争执激烈。直播画面显示,邱议莹情绪激动,举起纸扇打向罗智强左脸。
2025年10月28日,法院判决邱议莹拘役10天。罪名成立,原因是她去年5月在立法院掌掴罗智强。事件发生时,两人因《立院职权行使法》修法争执激烈。直播画面显示,邱议莹情绪激动,举起纸扇打向罗智强左脸。
冲突发生后,邱议莹公开道歉。但罗智强坚持提告。他认为,暴力不能被接受,无论出于何种理由。司法程序历时一年多,最终认定行为构成普通伤害罪。考虑到她认罪,且事后道歉,法院判拘役10天,可易科罚金。
判决出炉当天,罗智强回应:“迟到的正义也算正义。”他强调,自己不是为了报复,而是要守住底线——政治可以有分歧,但不能有暴力。他还讽刺说:“现在只要交钱就不必坐牢,法律对有权有势的人总是宽容。”
邱议莹则表示尊重判决。她在社交媒体上重申道歉诚意,并提到自己过去推动多项医疗法案,希望公众看到她的贡献。但她也承认,这一巴掌是错误决定,已付出代价。
这并非邱议莹首次涉入肢体冲突。2009年,她也曾与他人爆发推挤事件。旧案被翻出后,舆论批评声加剧。有人称她是“立院暴力代表”,也有人说她“情绪失控成习惯”。
国民党方面借此呼吁整顿议事纪律。他们指出,立法院不应变成拳脚场。民进党则低调回应,仅称个别事件不宜扩大解读。
公众反应两极。部分人认为处罚太轻,交钱就能免刑,形同放纵。另一些人则认为,女性议员承受更大压力,情绪爆发情有可原。也有声音质疑媒体过度放大单一动作,忽略整体政策表现。
事实上,立法院过去多次出现推挤、抢话、丢物等场面。这类行为常被视为“表演式抗争”。但这次掌掴不同——直接触碰身体,突破多数人容忍边界。
法律上,易科罚金本意是提高效率,避免监狱拥挤。但在公众眼中,它常被视为特权通道。尤其当涉案者是民意代表时,更易引发不公联想。
目前无机制禁止有暴力记录者参选或任职。道德门槛缺失,让类似事件难根除。议事规则虽明文禁止暴力,但执行宽松,惩处乏力。
一记耳光,暴露的是制度软肋。情绪管理不足、对抗文化盛行、司法威慑有限,层层叠加,才让冲突升级到动手。
政治需要激情,但不该鼓励暴力。议事殿堂的尊严,来自理性辩论,而非肢体压制。若连基本克制都做不到,再多法案成就也无法挽回公信。
改革必须从细节开始。明确行为红线,设立独立裁决机构,限制重复违规者发言权或资格。同时加强心理支持,帮助议员应对高压环境。
否则,下次扇子落下的,可能不只是脸面,而是整个体制的信任。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