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又要换人了吗?这不是第一次听到国安“重组”的消息,作为球迷,大家似乎早已习惯,每次见到老将有可能离队的风声,还是挺难受的,这一次轮到了王刚,大家又把目光投向了谁会接班,排队进出的,还不只他一位。
又要换人了吗?这不是第一次听到国安“重组”的消息,作为球迷,大家似乎早已习惯,每次见到老将有可能离队的风声,还是挺难受的,这一次轮到了王刚,大家又把目光投向了谁会接班,排队进出的,还不只他一位。
联赛这个阶段,其实大家不难发现一个共识,国安的问题,最大爆点一直在后防,虽然有时候进攻也不灵,但后防机械重复老化问题,拖累了全队,就像这次对阵山东泰山,一场失利放大了所有旧疾,右后卫的问题又彻底暴露出来,我觉得啊,国安最根本的问题,是“输不起”,而不是单纯的“谁走谁留”,更深层的是球队在承受换血阵痛的怎么抓住重生的机会。
聊王刚,36岁在中超后卫里算高龄了,虽然他为国安效力六年,还是老当益壮,但岁月是最公平的裁判,速度下滑、防守吃紧,对抗跟不上,现实就是合同快到期,续约机会越来越小,说他要回老家踢球,去天津津门虎,很多人觉得靠谱,毕竟临近退役,回乡效力无疑是最温情的剧本,好多老将都选过这条路,比如前些年冯潇霆转会申花,李学鹏回到家乡球队,都是类似的破解方式。
王刚要是真走了,右后卫马上就断档,这时候国安又把目光投向了童磊,童磊早年就差点加盟国安,一度已经在转会新闻里成了常客,那几年他在大连人,表现相当突出,不只是速度快,敢突破,助攻能力强,还多次入选国青、国奥,就像2021赛季,他联赛出场24次,贡献了1球4助攻,刚好填补国安边路缺口。到浙江队后,他却坐上了冷板凳,很难有上场机会,数据显示,本赛季他在浙江联赛出场只有5次,平均每场不到20分钟,主教练卡达内风格偏保守,固守老班底,导致新人压根得不到机会。
除了童磊,国安还想“打包”浙江队的汪士钦,这就有点意思了,因为汪士钦能踢左后卫,也能客串中卫,相当于后防全能型,教练排兵布阵多了选择,这种多面手,其实在现代足球越来越重要,比如英超阿森纳的本·怀特,能打右后、边中卫,还能顶上后腰,这种球员很值钱,汪士钦在重庆时就是主力,后来加盟浙江不久还进过国家队,巅峰赛季出场25次,可惜最近因为球队体系变化,出勤率直线下降,本赛季只有3场首发,球员心里肯定不甘心,就有离队的念头。
为什么浙江队会让这些有实力的球员“坐冷板凳”?这又折射出另一种管理上的保守,教练用人僵化,固守老成员,忽略年轻有冲劲的球员,这种现象其实在中超很常见,不是一个俱乐部的问题,这也是中国足球一直摆脱不了的怪圈,教练不敢冒险紧抓战绩稳字当头,而年轻球员缺机会,能力有点生疏,久而久之,恶性循环,比如前国脚唐诗,在广州恒大期望甚高,几年下来踢不上主力,如今漂泊多队,也是一例。
国安其实也差不多,赛季初一波连胜,让球迷看到了争冠希望,结果后半程体能和人员老化危机暴露,比如连续输给申花和海港,后防失误成了常态,右后卫和左后卫空档突显,李磊也不年轻,体能跟不上“高压 pressing”,整个后防年龄结构和人员储备都出了问题,引进童磊和汪士钦,不只是找新丁替补,而是要他们直接顶上主力位置,为阵型加厚后盾,老队员顶不住了,年轻球员又没有充分机会,是从根子上换血。
从数据中超前六的球队,平均后卫年龄都在27岁以下,比如上海海港左右边后卫全是25—27岁的主力,能够全场冲刺、攻守兼备,跟国安一比,老龄化就很明显,经常一到硬仗就失误,这就必须下决心补强,否则年年都是“高开低走”的套路。
引进童磊、汪士钦的背后,折射的是国安近几年人才引进的困局,有点“只抢人头,不重培养”的味道,像李明当总经理后更倾向于挂牌已成名或潜力球员,但队内青训体系产出的人才不多,一旦出了伤病或老将离队,很快断档,这就像很多企业一样,重引进、轻内培,表面风光,风险很大。
再说到刚刚发生的风波,就是王刚赛后和球迷争吵事件,表面看是情绪,深层其实还是“成绩与期待落差”作祟,气氛紧张,人人不满,可是,不管谁对错,王刚效力国安六年始终是主力,对得起球队,离别时情绪纷争其实很常见,比如2023年巴萨功勋布斯克茨离队,也与球迷互动有争执,这体现的其实是主人翁责任感。
国安这波换人,无论针对王刚、李磊还是其他老将,根本都是一次被动式新陈代谢,目的是让球队回归年轻化、活力化,同时解决阵容短板,提高应变力,这很现实,也很残酷,但足球竞争就是这样,可见,真正的难题不是找谁来补位,而是如何让整个体系活起来,让新陈代谢成为常态,不是谁走谁留的问题。
问题来了,固然引进新鲜血液重要,但国安更该反思,如何建立出一套能够持续造血、年轻球员能持续成长的体系?单靠买人能救急,可是,长远来青训建设和用人机制如果没有大的变革,球队还会陷入类似的轮回,你觉得,国安未来的新路,究竟该怎么选?
来源:空穆郡下飞阳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