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犹太复国主义”,人们首先会想到写作了《犹太国》的西奥多·赫茨尔,他被称为“现代政治犹太复国主义之父”。然而实际上摩西·赫斯(Moses Hess)的《罗马与耶路撒冷》为犹太复国主义提供了更早、更系统的思想基石。《罗马与耶路撒冷》出版于 1862年,比西奥
让书香与您常伴
[德]摩西·赫斯 著
杨之涵 译
上海三联书店
提到“犹太复国主义”,人们首先会想到写作了《犹太国》的西奥多·赫茨尔,他被称为“现代政治犹太复国主义之父”。然而实际上摩西·赫斯(Moses Hess)的《罗马与耶路撒冷》为犹太复国主义提供了更早、更系统的思想基石。《罗马与耶路撒冷》出版于 1862年,比西奥多·赫茨尔标志性的《犹太国》早了34年(1896年),也比赫茨尔组织的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大会(1897年)早了三十多年。当西奥多·赫茨尔第一次读到 《罗马与耶路撒冷》时,他在日记中称赫斯是一位天才,他说:“他三十年前所写的,正是我现在正在说的。”故此,赫斯也被称为早期犹太复国主义的“先知”。
1870 年摩西·赫斯的银版照片
只是,在赫斯写作此书的年代(1862年),绝大多数西欧犹太人正致力于“同化”,希望通过融入欧洲社会来获得解放。赫斯的观点并没有引起重视。然而他以惊人的预见性指出,反犹主义是欧洲无法根治的“宿疾”,同化之路注定失败。正如这本书1918年的英译者迈耶·维克斯曼所说,它“属于极少数在写就时就超越了它们时代的著作”。
我们简单地梳理一下历史上提出的三条解决犹太人问题的路径。
1.同化主义
同化主义路径主张犹太人通过放弃其独特的文化、宗教认同和生活方式,完全融入所在国的公民社会。例如,德国的摩西·门德尔松便倡导犹太人学习德语、接受世俗教育,融入欧洲主流文化。(19世纪著名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摩西·门德尔松的孙辈。)这条希望藉由消除犹太人的外部差异性来换取平等权利和社会接纳的路径,在反犹主义面前显得脆弱。
2.犹太复国主义
主张在犹太人的历史故乡——巴勒斯坦——重建一个主权独立的犹太国,让全世界的犹太人有一个可以汇聚并实现民族自决的家园。这条路径从政治和领土上寻求解决方案,最终导致了1948年以色列国的建立,它将犹太人问题从一个需要被解决的“少数群体问题”转变为一个主权国家的民族建构问题。
3.文化自治主义(以“意第绪主义”为代表)
相较前两条路径,该路径是一条中间路线,主张在散居地实现文化自治。以东欧为代表,他们认为庞大的犹太社群并非一个等待“回归”的群体,而是一个以“意第绪语”为民族语言、拥有自身文化的现代民族。其核心目标不是在巴勒斯坦寻求政治主权,而是在他们世代居住的国家(如波兰、立陶宛、俄罗斯)内,争取作为少数民族的集体文化权利和法律地位。
摩西·赫斯在《罗马与耶路撒冷》中提出了一个革命性论断:犹太人并非一个宗教派别,而是一个始终活着的民族共同体。因此,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唯一途径不再是等待欧洲的接纳,而是要进行民族复兴。他呼吁在犹太人的故土——巴勒斯坦——建立一个基于社会主义和农业合作社原则的犹太主权国家。这本书首次将犹太民族的解放与重返锡安、建立民族国家的政治目标系统地结合起来,为后来的锡安主义运动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石。
它直接影响了如哈伊姆·魏茨曼(以色列第一任总统)等后来的犹太复国主义领袖,其社会主义民族观成为以色列建国的精神基石之一,也为以色列基布兹(集体农庄)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这部作品在结构上以十二封信的形式呈现,是作者向一位虚拟的悲伤中的朋友写的。在书中,他深情回忆了自己正统的犹太家庭背景,尤其是从祖父和父母那里继承的宗教传统与学识,这构成了他不可磨灭的精神底色。
对本书书名,附录一以色列学者什洛莫·阿维内利(Shlomo Avineri)所著的《摩西·赫斯: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中解释道——
书名中的罗马既不是帝国的罗马,也不是教皇的罗马,而是朱塞佩·马志尼(Giuseppe Mazzini)和意大利民族主义的第三罗马(Roma terza)。正如赫斯在其导言中写道:
随着台伯河(Tiber)上的这座永恒之城(The Eternal City)①的解放,莫里亚山(Mount Moriah)②上的这座永恒之城也会开始解放;意大利的文艺复兴预示了犹地亚(Judea)的崛起。耶路撒冷的孤儿们也将从中世纪可怕梦魇的昏睡中觉醒并参与到这个伟大的民族复兴运动当中来。
注释:
①这座永恒之城(The Eternal City)指的是罗马城。
②莫里亚山(Mount Moriah)的确切位置不得而知。然而,后来的圣经传统(《历代志下》第三章第1节)表明莫里亚山指的就是耶路撒冷的圣殿山(Temple Mount)。《七十子译本》(Septuagint)没有提到莫里亚山(Moriah),这可能是因为希腊语moria这个词有“愚蠢”(folly)之意。据说,耶路撒冷城著名的圆顶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就是建造在亚伯拉罕捆绑他的儿子以撒的那块石头上。
(选自《罗马与耶路撒冷》第162—163页。注释来自本书第61页的译者注。译者均为杨之涵。)
带有社会主义色彩的犹太复国主义
摩西·赫斯不仅是一位犹太复国主义先驱,他还是一位早期社会主义者,他最初相信人类可以通过普遍的社会革命实现解放,但欧洲日益尖锐的民族矛盾(如意大利和德国的统一运动)使他认识到,民族性是历史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普遍主义无法解决特定的民族问题。
他是卡尔·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上的引路人。在马克思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前,赫斯已经是位著名的社会主义理论家。正是赫斯将早期的马克思引向了共产主义思想,并曾对其天才赞誉有加。然而,两人很快在核心观点上产生根本分歧。 赫斯的社会主义带有强烈的伦理和民族色彩,而马克思则致力于构建一套基于经济决定论的“科学”社会主义体系。他们的关系从最初的合作与欣赏,转变为理论上的分道扬镳与批判。
摩西·赫斯的犹太复国主义构想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特征,也与他的犹太教思想呼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民族家园与社会革命相结合。赫斯设想在巴勒斯坦建立的不是一个传统的资产阶级国家,而是一个基于农业合作社和集体所有制的犹太社会。他深受早期社会主义思想影响,认为土地和生产资料应归集体所有,通过共同劳动消除阶级剥削,实现经济平等。
其次,强调社会正义与伦理价值。与马克思强调阶级斗争和经济决定论不同,赫斯的社会主义核心是伦理和人道主义。他认为犹太民族的先知传统本身就以社会正义为核心价值,民族复兴必须与建立公正的社会秩序同步,这使他的社会主义带有浓厚的道德理想主义色彩。
总之,赫斯思想呈现出民族形式与社会主义内容的统一。他坚信,只有在故土上实践社会主义原则,才能真正解决犹太人在欧洲面临的社会与民族双重困境。正是这一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相结合的愿景,为后来的基布兹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蓝图。
集合多篇研究资料的中译本
上海三联书店近期出版了这部超越其时代的犹太复国主义奠基之作。本书除了摩西·赫斯原著中的前言和十二封书信,还有多个版本的序言,另有译者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撰写的两篇学术论文(一篇作为中译本导言,一篇作为附录二),以及本推文前面引用过的以色列著名学者什洛莫·阿维内利研究摩西·赫斯的论文《摩西·赫斯: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可以说这本书集合了多篇对《罗马与耶路撒冷》的研究资料,为想要充分了解这本经典和赫斯思想的读者打开了方便之门。
本书是我社“海国图志丛书”之一。
内容简介
《罗马与耶路撒冷》是犹太复国主义历史上第一部著作,同时也是里程碑式的著作。
摩西·赫斯彻底转换了犹太人问题的思想范式,他没有像前人那样把犹太人问题看成是一种宗教问题,进而也没有像前人那样把它看成是一种个体性的解放问题,而是把它看成一种民族问题。这种思想范式的转换是赫斯与其前人的根本性差别所在。于是,赫斯彻底开辟了一条与前人完全不同的道路。如果犹太人是一个民族,那么,一个以宗教宽容为目标的个体性解决方案就根本不能解决他们的存续问题。因此,如果犹太人问题是一个民族问题,那么,犹太启蒙派、改革派和同化派就彻底失去了其理论根基。因为,他们所渴望的解放是基于公民社会的个人主义前提,即犹太人作为个人应该被赋予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但如果犹太人是一个民族,那么问题就不是个人权利的问题,而是集体性和共同体存续的问题。那种无法超越个人主义权利有限视野的手段是无法保障这种存续的。因此,在赫斯看来,前人提出的解决方案根本上就是行不通的,犹太人必须以犹太人问题是一个民族问题来予以重新审视,进而构筑一个全新的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
作者摩西·赫斯(Moses Hess,1812年1月21日—1875年4月6日),德国社会主义之父,拥有“共产主义的拉比”(The Communist Rabbi)之美誉,同时他也是犹太复国主义的奠基人。
译者简介
杨之涵,江西宁都人,福建农林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哲学博士、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联合培养博士,主要关注政治哲学、政治神学、政治思想史和宪法学,在《政法论坛》、《北大法律评论》和《政治思想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译文)二十余篇,出版译著四部(总计200余万字):《驳希腊人》(约瑟夫斯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通史》(波利比乌斯著,上海三联书店,2021年)、《犹太战争》(约瑟夫斯著,郑州大学出版社,2023年)等。
推 荐
犹太复国主义历史上第一部著作,同时也是里程碑式的著作。赫斯把犹太人问题看作是一个民族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平等权利和宗教少数派的解放问题。
——以色列著名学者 什洛莫·阿维内利
赫斯的著述强有力地影响和支配了犹太人的现代命运以及所谓的“犹太人问题”的路径选择。
——“海国图志丛书”主编 林国基
拉斯金把著作分成两种:一时之书(books of the hour)与永恒之书(books for all time)。《罗马与耶路撒冷》属于后者,属于极少数在写就时就超越了它们时代的著作。
——本书1918年的英译者 迈耶·维克斯曼
目录
中译本序言(林国基)
中译者导言 从社会主义到犹太复国主义——摩西·赫斯的思想嬗变(杨之涵)
英译本序言一([英]迈耶·维克斯曼 1943年第二版序)
英译本序言二([英]迈耶·维克斯曼 1918年首版序)
英译本序言三 ([英]莫里斯·布鲁姆 )
英译本导言 摩西·赫斯的时代、生平与哲学(迈耶·维克斯曼)
前言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第三封信
第四封信
第五封信
第六封信
第七封信
第八封信
第九封信
第十封信
第十一封信
第十二封信
附录一 摩西·赫斯:社会主义与民族主义对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 ([以色列]什洛莫·阿维内利研究摩西·赫斯)
附录二 摩西·赫斯论犹太复国主义(杨之涵)
译后记(杨之涵)
已出版海国图志丛书
《古以色列史》
[德]尤利乌斯·威尔豪斯 著
乔戈 译
《罗马与耶路撒冷》
[德]摩西·赫斯 著
杨之涵 译
《枢密院考》
[英]A.V.戴雪等 著
戴鹏飞 译
《思索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联合》
[英]A.V.戴雪 R.S.雷特 著
戴鹏飞 译
《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
[美]汉斯·摩根索 著
董成龙 编校 董成龙 等译
《陆地与海洋》
[德]卡尔·施米特 著
林国基 译
《亚伯拉罕·林肯、民主与帝国》
林国荣 著
《论战争法》
[意]莱尼亚诺的乔尼亚 著
黄家镇 译
《麦考莱与英印帝国》
[英]托马斯·麦考莱 著
郑凡 林国荣 编译
《洛克dominium自然权利论的源起与构建》
刘敏 著
来源:书香上海